




洪晃有著﹁名門痞女﹂ 的標簽, 但在她復雜身世與口無遮攔之外, 有著對權力的疏離, 對名利的反思, 對名流的嘲諷, 對虛假與不公的批判
“小時候和我媽媽一起出去,碰到熟人都會問:‘這你女兒啊,章含之?’我媽說‘是’。大人會說:‘喲,長得真沒你好看,一點不像?!髬寢屢矎膩頉]跟我說,這些人不對,我挺好看的。我就當然認為自己長得很丑?!?br/> 劉索拉說,“洪晃雖是做設計、服裝雜志的,但她并不注意穿衣服,她的著衣風格雜亂無章,有時是北京式的混不吝;有時是美國式的大汗衫加運動裝;有時也穿些歐洲人喜歡的異國情調中式小衫;有時突然穿上性感的歐洲時裝,居然有了些頹廢氣;最糟的是她的女商人形象,把自己裝在套裝里,好像吃錯了藥,得了癡呆癥?!?br/> 被洪晃稱為“所有時尚女編輯的性幻想對象”的陳丹青,這樣描述他初見的80年代的洪晃:時人稱“妞”,細高個兒,穿著一個很緊的牛仔褲,叼根坤煙,開口“你丫、你丫”的,一副很沒樣子的樣子,在電影院門口等凱歌。
“他們北京有這樣一幫人,就是文藝名流子弟,他們自己也是文藝名流,跑到紐約去。我在文革結束到北京上學,就開始接觸這批其實挺洋派的一群人。”
她不認為自己叛逆。“我其實一點都不叛逆。這輩子沒玩過搖滾,沒寫過詩歌,不愛喝酒,大學畢業后,再也沒抽過大麻,更不要說別的。我只不過很直接?!北热缢劦叫詥栴}時說:
“作為《金瓶梅》作者的后人,我們真該感到難為情。我們的祖先那么有性想象力和創意,我們今天都對著一個小電腦銀屏,瞎搜索震動的車。居然連西方人當代玩剩下來的性游戲,在我們這里也足以成為大家關注的新聞。這要不是開歷史倒車,還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重視振興中華的所有優秀傳統!”
她口無遮攔:“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非誠勿擾》這部電影,我都呆了,這不就是一百分鐘的廣告嘛……”毫不留情地挖苦馮小剛,“原則上我是不會去看他的影片的”。又說張藝謀的《三槍》是一部“下賤”的作品,而趙本山春晚的小品成了拿窮人取樂的“笑貧不笑娼”的低劣之作。她有一次還無意地說,韓寒是“凹造型”的人,即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的人。“我可不敢譏諷韓寒。那下場比譏諷政府慘多了?!?br/> 在大行中庸之道的中國,洪晃的言辭往往顯得很“痞”,用好一點的形容詞,就是“率真”、“幽默”。有時候,拿別人和自己開涮的洪晃是比周立波有趣,比小沈陽高雅,又比郭德綱平添了不少時尚的。
劉索拉說:“她怎么沒去演喜???!……洪晃喜歡拿她的私生活當笑料。”但是一個轉折,原來她心里卻是一個細膩和重感情的人。“毅然拋棄或選擇一種感情方式或一個感情對象,毫不以社會意義為標準,比很多人要固執得多。”
她是一個聰明女人。“善良、強烈的好奇心、毫無競爭能力,興趣和脾氣都變化無常,幽默。”
“我是個實在人,在這種‘假天下’里活著,讓我深深感到絕望,從肚臍眼里渴望真東西?!薄拔覀兊奶搨卧谟谖覀冋娴奶貏e希望看到活得比我們好的人活受罪?!薄爸邑懖挥宀⒉槐人?個男人更高尚?!?br/> 問她這些話是不是她說的。她說她不記得了,但是她同意以上說法。
家世
“我的外祖父有3個老婆……第二個老婆是我的外婆,帶我長大,但是好像原來是青樓里的,我媽媽是抱來的……我爸爸的爸爸有兩個老婆……我爸爸和我媽媽在我9歲那年分開了,我媽媽后來的丈夫是中國前外交部長,我爸爸后來的老婆是個大美妞演員……對了,我媽媽的親生母親原來是上海的交際花,外號叫‘康克林西施’,我媽媽是私生女……我12歲就被送到美國來了,16歲被送回去,因為我媽和她的丈夫下臺了,被辦了學習班……就是被軟禁了。”
以上是洪晃29歲第二次離婚時,在紐約對心理醫生用通俗的英文陳述家史。
她對記者說,“作為一個經常被標為高干子弟的人,我對中國體制內的文化很生疏,甚至很幼稚。我一直不愿意承認政府在我們生活中的主導作用,我一直假設我是自由的?!?br/> 洪晃的外公章士釗曾是1918年南北和談的南方代表,1920年毛澤東找到章士釗尋求資助,章士釗當即以兩萬元巨款相贈,毛因此開展了湖南革命運動。1949年,他受中國共產黨之邀參加開國大典,出席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從此定居北京。建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61年,也就是洪晃出生那年,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國窮民困。毛澤東用自己的稿費,以“還錢還利”為名,每年正月初二送兩千元給章士釗,以解其困,送滿10年。按照當時中國職工平均工資幾十塊的標準,這是一筆巨款。
章含之是章士釗的養女,1935年生于上海,22歲時與洪晃的生父洪君彥結婚。她曾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因父親和毛澤東有著幾十年的朋友關系,28歲時成了毛澤東的英文老師,并于1971年由主席親自指派到外交部工作,他說:“中國需要女外交家,我看你就可以,能說能寫,還很有勇氣。”兩年后在主席的勸說下與洪君彥離婚,與當時的外交部長喬冠華第二次組建了家庭,開始了她此后的一系列政治生涯。當時喬冠華60歲,章含之38歲,洪晃12歲。
在70年代的外交界,“末代名媛”章含之成為名噪一時的中國外交界“五朵金花”之一?!拔覌寢尣皇且粋€政治家,她一直是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小姐。她對出人頭地感興趣,而在那個年代,出人頭地就是政治。沒有別的途徑。我媽媽對政治不熱衷,但是她喜歡政治權力給她帶來的感覺?!?br/> 作曲家陳鋼這樣評價章含之:“她是標準的上海女人,就像《花樣年華》里的房東太太。她打扮入時但很有分寸,熟諳國際事務,操一口純正牛津腔英語,但同時又是性情中人?!鄙橙~新說,“她是個令人難忘的生動的朋友,也是個真正的美女。”
洪晃的生父洪君彥是一名經濟學教授,在北京大學經濟系任教近40年,曾是北大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退休,現定居香港。洪君彥與洪晃的母親章含之相識于1949年北京的圣誕舞會,當時他還只是燕京大學的一名學生,而章含之只有14歲,兩人戀愛8年后成婚,4年后生下女兒洪晃。1966年,洪君彥受到“文革”沖擊。當時洪晃一家在北京史家胡同51號的住所,遭受的唯一一次抄家就是因洪君彥而起。1973年,他與章含之離婚。關于這段感情的變故與最終決裂,洪君彥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著文探究,對與章當年的離婚表達了不同的意見,香港《明報》曾發表他的文章《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后》,文中描繪了他在文革時期遭受的迫害,指出章在此后對自己并沒有任何關心和幫助,并曾與其他人交往。但在文章登到一半時在女兒洪晃的要求下撤稿。
至于洪晃的繼父喬冠華,人稱“喬老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1974至1976年間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曾在中國外交界叱咤風云。“我覺得喬冠華當官的時候是一個很糾結的知識分子,不當官的時候,是一個糾結的宦官??偠灾?,挺糾結的一個人?!?br/> 我們問她是否能客觀評價自己的親人。洪晃直言不諱地說,“我不能客觀地在公開場合評價我的親人。私底下我是有自己觀點的,但并不一定與公眾觀點吻合?!?br/> “身世不是羈絆,是個話柄。總是被人提起。我不回避,但是有點乏味。這不是我能選擇,我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有利有弊。50/50吧。在中國,任何年代,名門都和平民不一樣,因為我們并不接受所謂普世價值觀,我們不相信平等,所以名門是所有,我生下來機遇、社會關系、成功概率就比普通老百姓高不知道多少倍。”
史家胡同51號
在章含之、洪君彥的回憶錄里,都有洪晃的童年照片,他們叫她“妞妞”。
北京市史家胡同51號是洪晃的出生地,那是一個三進院的四合院,洪晃的外公章士釗80歲生日那天,周恩來總理來探望他,特別指示送給他住的。院子門口的一棵海棠樹,是洪晃出生那天特別種的。
當時百姓的食物,花生之類都是限量的,而洪晃一家就在四合院里自己種,全家人一起種一起收,收的時候洪晃就蹲在地上剝,喜笑顏開的一家人。夏天院子里還有個“冰箱”,不是現在插電的,而是兩塊真的大冰坨,吃不掉的飯菜就放在里面。
在洪晃的記憶里,由于外公“民主人士”的身份,經常會有一些很“另類”的人到家里拜訪。讓她印象深的,有老上海的女明星、剛剛留學歸來的摩登女郎等等。她們在小院里換上時髦洋氣的衣裙,肆無忌憚地打扮,談笑唱歌。
1970年,洪晃的外婆去世了,9歲的她被送到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院寄宿。報到第一天,就因為她的褥子比其他同學厚,還帶了一個洗屁股的盆,被老師批評為“腐化”。她也因為這些被其他人當成異類,當時她開始覺得優越感是一種恥辱,越無產階級化越好,開始貶低物質,所以特別恨家里給的東西。反抗之舉不斷,例如當時星期六放假,中午回家,她會在學校多打一份熬白菜帶回去,不吃家里的飯,還把臉盆摔壞了,故意看上去破破爛爛的。
1973年5月,父親洪君彥帶她出去玩,告訴她父母離婚了。父女兩人一起坐公共汽車,332路換11路到燈市東口。臨別的時候洪君彥說不能再送她了,讓她自己回去,可是又不放心她一個人過馬路,就又和她一起過了馬路才走?;氐郊?,章含之怕她心情不好,帶她去看雜技,結果她看著雜技團的表演,“忽然就哭了”。洪晃當時覺得離婚特別恐怖,害怕自己特殊,特別想當主流,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洪君彥告訴她,“應該走你自己的道路”。
“很快,媽媽就和喬老爺結婚了。”
自喬冠華退休后,史家胡同51號就沒有給過暖氣。1983年“喬老爺”去世后,房子就再沒有部門來維修了,從1985年開始,章含之就每年找人自己修。2008年1月,章含之去世,還沒過正月十五,外交部就開始來要房了。
“史家胡同51號是當年毛澤東送給我外公章士釗的,但是送的是居住權,沒有送產權,因為沒有給房產證。我外公也沒有要。外公過世后,喬冠華搬進史家胡同51號。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這個房產歸屬于外交部了。根據外交部出示的產權證,似乎是1990年?!?br/> 其實章含之在世的時候,就想過很久這套房子怎么辦,她們那代人其實對財產的概念很弱,但是為了洪晃,章含之提出過做一個章士釗故居。然后層層打報告,提申請,“求爺爺告奶奶,所有的部門和人都可以給你臉看,可以給你風涼話。”章含之當時七十多了,洪晃覺得她真的沒有必要為了自己去受這個氣。
談到目前的“強拆”,她說:“恐怖!毫無人性!‘強拆’反映出一個欺負弱者的文化,一個不公平的社會。”
出國
1973年,12歲的洪晃以新中國第一批公派小留學生的身份赴美讀書。
“只記得告訴我們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傳播毛澤東思想,支援世界革命。這使我們28個孩子立刻感到我們像二戰時空投到敵區的先遣部隊。臨走之前,我們一起來到只給高干做衣服的紅都服裝店。28個孩子挑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料子,全是藍的、灰的、黑的,每人做了一模一樣的衣服。為的是將來我們分手到了美洲、歐洲資本主義大本營,也會想到在另外一個遙遠的戰壕里,有一個小戰友,穿著一樣的衣服,代表中國兒童正為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而奮斗?!?br/> “一進學校我們就呆了,這美國人怎么這樣!所有學生都穿破破爛爛的藍色勞動布褲子(后來才知道這叫牛仔褲),在膝蓋那兒還有兩個大窟窿。老師比學生還糟糕,嘻嘻哈哈,成何體統!”
“最可怕的是所謂典禮上,就只有一個披頭散發的男人,拿著個破吉他、破口琴,沒音沒調,既不說話也不是唱歌,在臺上大聲哼唧了10分鐘,臺下的美國孩子跟見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似的那么激動,后來才知道這人叫鮑勃?迪倫。他女兒是我同班同學。”
洪晃是美國瓦瑟大學84屆畢業生,“瓦瑟大學坐落在紐約州北部,一片蕭條,除了快餐,連個像樣的餐館都沒有。而希臘船王的后代經常開著敞篷奔馳在鎮子附近飆車。我們學校40%的男生里面有一半是同性戀,瓦瑟大學是美國惟一一個沒有橄欖球隊的大學。”
那些前夫們
洪晃第一任丈夫Andrew是美國的一位工程師。1983年喬冠華去世,洪晃要回國參加追悼會,擔心自己回國后去不了美國,匆匆和Andrew結婚,那時她大學尚未畢業。從教堂回來的路上給章含之打電話,告訴她別擔心了,自己結婚了,馬上就能回去了。電話那邊的章含之惟有沉默。
1985年,洪晃回國后成為西德某金屬公司的首代,據說她的月薪高達7000美元,而當時中國大部分城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不過70元人民幣。
“大部分時間,我在甘維珍公司上班,陪老外見官員,當翻譯。不是像大家想象的文藝女青年很浪漫的生活。我其實是中國第一批白領,基本上在劉索拉等文化青年正轟轟烈烈地掀起中國20世紀文化復興的時候,我在倒賣整船整船的氧化鋁。之后我遇到了陳凱歌。”
“我第一次知道陳凱歌這個人,是看完《黃土地》,的的確確是非常震撼,完全像一首詩?!?br/> “那時就是覺得搞藝術的人太高尚了、太偉大了,金錢是多么骯臟的東西。因為年輕,才26歲,掙了點兒錢,覺得生活空虛,死活要跟藝術沾點邊?!?br/> 那時陳凱歌去拍《孩子王》,洪晃與前任丈夫Andrew還去外景地探班?!拔以浻羞^一張照片,是陳凱歌跟Andrew一塊兒在《孩子王》的外景地搭著肩膀照的,特親熱。回來之后,我和Andrew就吵翻了,然后Andrew就走了。”
1989年,洪晃和陳凱歌在紐約市政廳登記結婚。陳凱歌分別與倪萍、陳紅傳出過緋聞。就在陳凱歌1993年因《霸王別姬》踏上紅地毯之前,“他看著我難受,我看著他也難受,既然這樣那就別在一塊兒過了?!?br/> 1993年,洪晃有了第三任丈夫法國人彭塞,法國駐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也是洪晃在西方文化方面的啟蒙老師。但文化背景的不同讓她仍然重蹈第一次婚姻覆轍。
“我對藕斷絲連特別好奇,因為我每次都斷得毫無聯系。”“在感情上非常簡單,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散。這方面我從來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
目前洪晃和室內設計師楊小平生活在一起。她曾在博客上貼出男友為她做的面條?!八娴慕o了我一個特別完美的生活。這種融洽,我這一輩子頭一次享受,覺得特別難舍難分。”
“非婚姻狀態不是我倆有意的,是很多奇怪的事件決定的。我們不是一個開放的男女關系,還是很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在我這年齡、處境,一夜情的代價太大,所以,根本不往那里想。”
“我需要男人,但不依賴他們?!庇终f,“其實中國最幸福的女人是剩女,她們掌握自己的時間,可以和自己有感覺的異性或同性過夜,她們經濟獨立,如果父母健康,幾乎毫無牽掛?!?br/> 2006年洪晃領養了一個女孩平平?!八淖兞宋业纳罘绞?。我越來越‘宅’了。”
“我溺愛我閨女。我和她很親,她6歲,會說一些讓你心里發酸的話,比如‘媽媽你減肥吧,這樣你能活得很長,我不想你走?!蚁胱屍狡接袀€自然的童年,高興的。這當然與我的童年有關,我不想讓平平對家庭背景、名利太敏感?!?br/>
活得藝術比藝術本身重要
人物周刊:你認為北京是一個名利場嗎?你作為雜志投資人,一個職業經理人,是如何經營的?
洪晃:整個中國是個名利場,北京首當其沖。
我不是一個好的商人,因為我不認同追求最大利益是我工作的目標,我需要知道我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是對社會發展有正面效益的。我希望我找的人都分享我對中國原創的熱情,我需要有嚴謹的管理能力的人。我現在的管理不太健全,即興多于計劃,感性多于理智,我在盡量糾正。我很難把自己歸類于文化人,也很難歸類于商人。二者之間,我游離的空間很大,我喜歡這個空間。
人物周刊:中國有真正的時尚雜志嗎?
洪晃:中國沒有時尚行業,只有制造行業。時尚的核心是設計,而我們遠離其核心,我們甚至沒有接觸核心的通路。我們只能跟他們敷衍一下,雞尾酒一下。所以只能二次消化國外的信息。也有既無知又膽大的敢發表評論,但是基本上屬于狗屁不通。
我們這些所謂時尚刊物的人,一年都見不到一次時尚的核心權力人物,真的,誰記得上一次一個中國記者和Miuccia Prada單獨談話超過30分鐘?2009FW巴黎時裝周的時候,有人和Karl Lagerfeld吃過晚飯?
人物周刊:談談中國的設計未來在哪里?
洪晃:中國設計的未來在于找到一種新的價值觀念,一種表達這個價值觀念的審美系統,一個反映這個審美系統的生活方式,一個認可這個生活方式的市場。
時尚的話語權不在東方,在西方,在巴黎、米蘭、紐約。我們消費的是西方的時尚,享受的是西方的時尚方式,認同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中國是個很神奇的地方,我們的政府很強大,如果政府重視原創,原創就會起來,我們并不是沒有能力創作。這些比我小20歲的設計師通過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概念,和我的中國經歷完全不一樣的一代人在中國長大了。他們更新,更好,更中國,更今天。
人物周刊:你認為,“重視細節是時尚的本質,設計則是時尚的核心?!?br/> 洪晃:一個半島的下午茶——茶壺很小,有托盤,茶壺柄上有個小手墊,怕你燙手。旁邊有一個小圓銀盤,上面有個茶漏,旁邊還有一大壺熱開水,上面套著棉套,怕水涼了。這套細節很有意思,規范了你的行為——你要先把茶漏放在茶杯上,然后拿起茶壺倒茶。當杯子快滿的時候,停,再把茶漏放回小圓銀盤上面。這套動作讓你理解英國人,理解簡?奧斯汀。想象如果與你共享下午茶的是你心目中的男人,你真的可以很緩慢地做這一套動作,給你自己更多的時間去答復他的問題。這跟倒杯可樂太不一樣了。我喜歡細節,但是并不沉溺于某類藝術,現實生活對我很重要。我相信活得藝術比藝術本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