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當年那個潔具公司的“小丑”有眼不識泰山,撕了喬納森?艾維的設計方案,這個世界可能就不會有iPod、iPhone和iPad這些美好的東西
作為蘋果公司的前設計主管,羅伯特?布蘭納最得意之作可能不是某款電腦,而是喬納森?艾維——那個造就了蘋果傳奇、現在正掀起iPad旋風的天才設計師。
布蘭納曾開玩笑說:“將來我的墓志銘就這樣寫:挖到了喬納森?艾維。”
布蘭納顯然在以伯樂自居,但這句調侃的話卻毫不過分地體現了他的繼任者艾維的價值。
1992年,布蘭納將艾維從英國招進蘋果旗下。那時,從事設計顧問的艾維正因為一項浴缸的設計被客戶否決而郁郁寡歡。布蘭納的邀請為25歲的艾維提供了一個走出失意與低迷的通道。
當然,事實已經證明,艾維后來“還給”了蘋果公司更多的精彩。
在艾維加入蘋果公司近20年的時間里,蘋果的銷售增長了10倍。1992年,蘋果公司贏利為5.3億美元。而去年,這個數字是140億美元,營業額已經超過谷歌和微軟。如果按照市值統計,蘋果現在是世界第二大企業,市值為3240億美元,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石油。
手握iPhone的人得感謝那個“不開眼”的家伙
艾維1967年出生于倫敦,由父親帶大。他的父親曾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工業設計師。艾維的設計天賦頗得其父真傳,自幼就充滿奇思妙想,喜歡把可以拿到手的所有東西拆開看個究竟。
十三四歲時,他開始對諸如“這東西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問題著迷。1985年.進入紐卡斯爾理工大學設計系后,艾維的天賦很快進一步顯現出來,兩次獲得皇家藝術學會的學生設計大獎。其中一家總部在美國康涅狄格洲的競賽贊助商為獲獎者提供了去該公司短期實習的機票,而艾維則借此機會順便來到了加州,去硅谷的設計公司開闊眼界。
正是這次短暫的美國之旅,讓艾維結識了當時還在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的布蘭納。
讓布蘭納有些驚訝的是,艾維向他展示了一個優美的問號形電話。那可不是簡單一坨泡沫疙瘩,而是內部經過了工程設計、有一套完整而彼此獨立的元件的真正模型。“那東西真的可以立刻上線生產了。”布蘭納回憶道。
1989年,艾維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倫敦的丹吉爾設計顧問公司。當時艾維在丹吉爾的同事克萊維?格林尼爾回憶說:“那天正好是‘喜劇慈善日’。那個來商談設計方案的潔具公司的人戴了個紅鼻頭兒。喬尼(艾維的昵稱)就自己的設計進行了展示,講解很精彩。可是那個小丑竟然當場發飆,把喬尼的設計方案撕了。”
艾維意識到自己并不適合當一個設計顧問,因為對于那個工作來說推銷才是最重要的本領,而他只想專注于設計藝術本身。
就在艾維有些沮喪的時候,布蘭納適時地向艾維發出了邀請。商談之后,艾維決定舉家遷往加州,不僅因為那里有燦爛的陽光,更關鍵的是他的設計思想與蘋果的“基因”吻合。
如今格林尼爾對于那個潔具公司的“小丑”依然耿耿于懷:“簡直太荒唐了!就是這樣,英國永遠失去了喬納森?艾維這個天才。”
但是,布蘭納還有蘋果公司應該對那個家伙千恩萬謝。
當然,還有那些手握iPhone、聽著iPod、玩兒著iPad的很多很多人,如果他們假設一下歷史,可能也需要對那個“不開眼”的家伙表示一下感謝。
喬布斯最終發現“真人”就在身邊
但一開始,事情并非艾維想象或是布蘭納承諾的那樣美好。
艾維初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