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第一支軍用霰彈槍于2009年5月通過設計定型,現已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霰彈槍以其特有的火力優勢、可適配多種用途彈藥而被各國軍警廣泛應用,但我國作為霰彈槍的創始國,軍用霰彈槍長期以來卻一直是空白,從這一點上說,該軍用霰彈槍的誕生的確可喜可賀。不啻于此,這款霰彈槍的有效射程創下了同類武器之最,并取得多項技術創新——
記者:買副所長,您好!首先祝賀由您擔任總設計師的我國第一支軍用霰彈槍通過定型并裝備部隊!
我們知道,霰彈槍是一種近距離面殺傷武器,具有殺傷面積大、火力猛烈、命中率高等特點。而且霰彈槍是一種古老的武器,盡管現代武器不斷發展,但許多國家軍隊,特別是美軍卻一直保留著霰彈槍的裝備席位。在此,請您先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各國裝備軍用霰彈槍的歷史及現狀。
買瑞敏(以下簡稱“買”):霰彈槍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我國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發明的“竹管突火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霰彈槍雛形,自此后直到19世紀線膛槍出現以前,數百年間研制生產、使用的槍械,基本上都是霰彈槍。
盡管各種新型武器不斷問世,兩次世界大戰中,霰彈槍依然發揮了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戰爭形勢的變化,各國軍隊已很少使用霰彈槍,霰彈槍主要用于治安和防暴。
然而越南戰爭爆發后,又改變了這種情況。叢林戰迫切需要一種高效的近戰武器,于是霰彈槍又重新回到美軍的手中。據統計,當時美軍和南越部隊使用的霰彈槍就有10萬余支,且霰彈槍在戰斗中的表現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1970年代以后,各國內外防御戰略和任務發生了變化,中、低強度的沖突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形式,防暴和反恐作戰也列入了軍隊的任務范圍,因此軍用霰彈槍作為特種武器而裝備不少國家的特種部隊、邊防軍。
在霰彈槍開發方面,美軍同樣非常重視,屢屢提出新型霰彈槍的發展計劃。1979年,美三軍輕武器規劃委員會提出了“改進非線膛手持連發武器”的計劃,把開發戰斗霰彈槍項目列入輕武器十大研究課題之中,要求發展以殺傷霰彈、集束箭彈、穿甲彈以及爆破彈為主體的彈藥族,但是由于彈藥難以達到美軍要求而使該計劃停止。
1990年代末,美國國防部根據新的戰術環境和戰斗任務,再一次決定著手對美國三軍包括海岸警衛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戰斗霰彈槍進行革新,由此誕生了M1014戰術霰彈槍(即貝內利超級90霰彈槍)。
與此同時,美國陸軍提出可以下掛在M16/M4武器系統上使用的霰彈槍的需求。2005年,根據全面測試結果, C-MORE公司根據阿富汗戰場反饋而改進的新型霰彈槍(XM26)獲得美軍認可并繼續改進。2008年,該霰彈槍被正式命名為M26霰彈槍,并裝備部隊使用。
與美國相比,西歐各國更偏重發展警用霰彈槍。然而,在軍用霰彈槍的開發領域,西歐各武器公司卻做出了許多貢獻,尤其是意大利的弗朗奇、伯萊塔、貝內利等公司軍用霰彈槍產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精品。
中國雖然可以說是霰彈槍的創始國,但由于長時期的封建統治,閉關鎖國,以至于在輕武器領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在軍用霰彈槍方面,幾乎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以后,研制生產了多種型號的民用霰彈槍。隨著改革開放及槍械外貿業的發展,我國先后仿研、研制了多種型號的唧筒式霰彈槍和半自動霰彈槍。而在軍用霰彈槍方面,直到“八五”、“九五”期間才開始進行預先研究。
記者:霰彈槍在軍隊火力配系中具有怎樣的戰術地位,通常配用哪些彈藥?
買:從列裝對象看,霰彈槍大多裝備特種部隊,如山地部隊、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部隊等。在火力配系中,霰彈槍通常作為一種可優化分隊火力配系的特種效能武器使用,是對分隊火力的有效補充和豐富,不占用員額編制,也不替代其他武器,要求每個士兵都會使用。美國尤為重視霰彈槍的運用,如M26模塊化下掛霰彈槍部署在駐阿富汗的第十山地師,每個步兵班配備2支。
軍用霰彈槍的戰術作用主要有3種,即作為進攻型武器、低殺傷性武器、破門武器使用。相應地,其配用的彈種主要有殺傷性彈藥、低殺傷性彈藥、破門彈藥。此外,目前美軍還在研制很多用于軍用霰彈槍的新型彈藥,如聯合非致命告警彈(JNLWM)、高爆彈藥等。
值得一提的是,霰彈槍所使用的低殺傷性彈藥種類繁多,有催淚彈、染色彈、致痛彈、閃光爆震彈、發煙彈、照明彈、捕繩彈(裝填有用繩索聯接起來的數個橡膠球,發射后繩索及橡膠球碰到人員等生動目標將其腿部纏住,用于阻止目標逃跑)等等。
可以使用多種非致命彈藥使軍用霰彈槍擺脫了殺傷性武器的局限性,從而滿足了現代戰爭中作戰任務多樣性的要求。
記者:那么,我國研制軍用霰彈槍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
買:在現代戰爭中,由于大威力、高精度、遠射程高技術兵器廣泛應用于戰場,使作戰空間日益趨于兩極化:一方面,超視距、非接觸作戰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接觸作戰的距離被壓縮得越來越近,作戰空間越來越狹小。因此,人員直接面對面接觸作戰的重要性和嚴酷性大幅度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對特種部隊的使用越來越頻繁。
我國研制軍用霰彈槍,主要就是從特種部隊的作戰需求出發的。在我軍的編制序列中,各軍區和海、空軍都有特種作戰大隊,各集團軍都有偵察分隊,還有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部隊、山地作戰部隊等。現代戰爭中,這些部隊遂行戰斗行動的幾率遠遠高于常規部隊。
從未來作戰方向看,我國海岸線綿長,山地、叢林地眾多,一旦進行登陸或反登陸作戰,我軍特種部隊更多地要在城市居民區、山地、叢林地以及敵陣地內、車船內等狹小空間進行近距離作戰,由于交火距離近,以瞬間密集火力先敵開火,壓制和殺傷敵有生力量就顯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解決了正面戰場后,為了控制混亂的社會局面,軍隊要承擔戰后維持社會治安、反恐、防暴平亂的任務,也需要能發射非致命彈藥的多用途武器。
霰彈槍集反應快速、高火力密度和高命中率,能減少跳彈自傷幾率和發射多種彈藥等多種特點于一身,是一種有效的近距離多用途特種作戰武器。霰彈槍的裝備將是我軍班(組)火力的有效補充,有助于分隊火力的整體優化和綜合作戰能力的提高,在特種分隊的班(組)火力配系中,十分需要軍用霰彈槍。
記者:回到我國定型的首款軍用霰彈槍系統上來。整個霰彈槍系統包括哪些分系統,其是什么時候開始立項研究,什么時候通過設計定型的?
買:整套軍用霰彈槍系統包括霰彈槍、殺傷霰彈和背裝具,其于2005年2月立項研究,2009年5月批準設計定型。定型后軍用霰彈槍被命名為“QBS09式18.4mm霰彈槍”,殺傷霰彈被命名為“DBD09式18.4mm殺傷霰彈”。背裝具則與95式槍族的相同,只是增加了一個霰彈掛袋。
另外,為了擴大霰彈槍配用的彈種,隨后又研制并定型了DBF10式18.4mm橡皮霰彈、DBA10式18.4mm染色彈。
記者:這款霰彈槍經歷了怎樣的研制歷程,攻克了哪些技術難關,有哪些幕后事件?
買:軍用霰彈槍系統研制工作歷時四年,經過方案論證階段、工程研制階段(包括初樣機階段和正樣機階段)、設計定型階段(包括國家靶場設計定型試驗和部隊試驗),圓滿完成了研制工作,通過設計定型試驗的全面考核。研制期間,試制樣槍數十余支,試驗消耗各種彈藥10余萬發。
方案論證階段
2005年初,軍用霰彈槍系統項目啟動后,為了深入了解部隊對軍用霰彈槍系統的戰術需求,在軍方的組織下,設計師一行人先后走訪了三軍特種部隊及某陸軍指揮學院等單位,就霰彈槍的發射方式、供彈方式、槍托形式、彈種配備以及瞄具配備等進行了部隊調研。當時,我們先后拿出多套研制方案,如彈匣式霰彈槍、下掛霰彈槍(下掛于95式步槍)、無托霰彈槍及伸縮托霰彈槍等,最終,確定了伸縮托霰彈槍方案以及配用的殺傷霰彈方案。
方案論證階段,解決了許多核心技術問題,彈藥方面的問題如:
殺傷霰彈起初采用分體式彈托,射擊密集度非常不穩定。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展開技術攻關。彈托分別采用一體式、嵌套式結構,同時采用不同的彈托材料以及增設杯托結構,對各種設計進行多種組合并試驗,最終證明將彈托改為鋁杯托與低壓聚乙烯注塑成一體的結構后,射擊密集度能夠滿足系統指標要求。
另外,試驗中還出現霰彈中的鎢球彈丸沒有從鋁杯托中分離出來而形成“獨頭彈”以及彈著點散布沒有規律的現象。通過分析,發現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彈丸前部的封口片在入膛時卡在彈托口部,沒能與彈托分離,或者分離時機不一致。后來,我們將封口片材料改為易碎材料,入膛時就碎裂,保證了鎢球彈丸與彈托的順利分離,同時降低了封口片對分離過程的干擾,初步解決了上述問題。
槍械方面的問題主要是供彈可靠性不好。原因有二:一是槍械控制出彈的環節較多而影響供彈可靠性。經過分析,我們采取去掉中間件控制板而利用槍機直接控制定位板,當拋殼后,槍機連桿上的凹槽讓開定位板上的凸起,從而解脫定位板達到控制出彈的目的;二是槍機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