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環球人文地理》編輯部而言,年終歲首是一段最忙碌的時間。過去的2010年需要精心盤點,而新的一年更需要籌劃、安排。
當我們把2010年的12期雜志,在會議室的栗色大桌面上整齊排開時,一種近乎神圣的感覺充溢心頭。大家默默肅立,向過去一年的辛勤、堅守與真誠致敬。
如果讓我們來評價,桌面上的12本雜志哪期做得最好,這確實很難。因為在我們眼中,組成雜志內容的早已不是簡單的文稿、圖片,而是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有作者、攝影師,更有我們熱情的讀者。
記得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雜志社記者、攝影師奔赴陜西關中,采訪當地的唐代皇陵盜毀事件,誰知剛一到達,危險便如影隨形——調查過程中,記者和攝影師不止一次被毀陵人員跟蹤、追打,幾度身陷重圍。但采訪和拍攝最終堅持完成,于是這才有了那篇精彩的《陜西在挖祖墳——關中平原上唐皇陵的滅頂之災》。報道一經刊發,立即引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的讀者們在電話、郵件里表達了他們的憤怒與關切,甚至還有讀者專程趕來編輯部,探望出訪的記者——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而這也直接催生了其后一系列的“大理古城十年悲歌”、“西南干旱”等報道。
正是讀者朋友的熱情給了我們一以貫之的動力。細心的編輯將2010年所有的讀者來信一一整理歸類——有投稿,有表揚,當然也有批評,總共2718封。其中,有一位湖南株洲的老先生,每期雜志內容都仔細閱讀,在來信中,老先生的批評建議纖毫入微,不僅指出我們的句讀疏漏,還對雜志欄目的改進提出了寶貴意見;還有一些讀者,隨信寄來了自己的攝影照片,厚厚一沓,郵資不菲,但當編輯滿含歉意地告知:雜志只接受電子圖片投稿時,他們隨即寄來了照片刻錄光盤——這樣的支持,怎能不讓我們感動!
通過一封封來信,我們與萬千讀者相識、相知,成為好友,不少讀者也將自己的經歷、作品交由我們刊發,與更多的朋友分享。2011年本刊新開的一個欄目——《行攝記》,它的創制靈感就來源于與讀者朋友們的交流。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我們的內心都有一絲忐忑,不知道在未來一年里能否做到盡善盡美,不負讀者期許,正因為此,新一年的《環球人文地理》從內容選題到欄目策劃都幾經斟酌,終于艱難成型。
2010年末的重慶,天氣分外寒冷,紛紛揚揚的大雪在闊別19年后重返山城。此時,我們的記者、攝影師已經收拾好了行囊,又要開始在漫天風雪里整裝待發。2011年里,他們的足跡將踏進一處處自然奇觀、人文秘境,也將在行走的路上,拜訪遠方的讀者朋友。而那2718封來信,我們也已珍藏,這是一筆貴重的財富,從信紙字里行間里透出的信任與關懷,將激勵我們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