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鎮,抬頭舉目隨處可以發現“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陶瓷以及與陶瓷相關的東西:那些造型各異的坯胎、光潔剔透的瓷片以及彩繪色料的芳香……
在黃山余脈之南麓,懷玉山巒的北坡,有一塊被自北而南的昌江沖擊出來的狹長平地,像個銀錠狀一樣凹陷于山丘之間。這塊盆地,就是后來孕育出聞名天下的瓷都的景德鎮。
地下,一座龐大的陶瓷“宮殿”
景德鎮曾名“新平”、“昌南”,北宋景德年間燒造宮廷用瓷時因底款印有“景德年制”而被賜鎮名。“新平冶陶,始于漢世”,也即說這里土著的制瓷歷史,是從兩千年前的漢代就開始像玩泥巴的孩童一樣,跌跌撞撞邁出了它蹣跚而懵懂的步履。而后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紀復一紀,鎮民們從山里挖來瓷土,捏成各式各樣的器物,燒煉成釉光閃爍的所謂的文化“玉器”,并用這些“玉器”及其殘渣碎片當作墊土,以層層文明的堆積,逐漸抬高了古鎮盆地的基座。
尚未進城,遠遠的就可以望到城中心聳立的一尊飛檐翹角、巍峨壯觀的紅色閣樓。這就是坐落在御窯廠(又名御器廠)珠山之巔、自明朝開始就一直被當地人當作景德鎮標志性建筑的“龍珠閣”。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窯史料,作為官窯遺址和官窯器皿研究成果的展示場所,龍珠閣一直是中外陶瓷愛好者傾心關注的地方。
到過瓷都的人知道,這座以山為城、以河為池的古鎮不僅僅是御窯遺址,“景德鎮不小心一鋤頭下去就有可能挖出一個稀世的古瓷,或者施工挖掘機一鏟下去,就很可能搗出一個古瓷片堆積層。”當地人似乎是夸張的炫耀介紹,但這卻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千年古鎮,民窯遍地。若是陽光燦爛,騎輛單車,就可看到已發掘出來的規模性遺址星羅棋布。如珠山御窯、湖田古窯址、三寶蓬古礦遺址、白虎灣古瓷遺址堆積區、黃泥頭古瓷遺址、古南市街遺址等等都是令人震撼的歷史遺產。
博覽,感受陶瓷的神奇
在景德鎮,如果不去位于西市區楓樹山盤龍崗中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博覽區,就等于放棄了一段穿越時光、去古代陶瓷生產現場的歷史之旅。
進入古窯瓷廠仄逼的門檻,就穿越了時光隧道,來到了一個手工時期燒造皇宮用瓷的時空。那些明時的坯房、明時的鎮窯,使我們仿佛在親身參與到一幕古代的電影:一色由青磚黑瓦和粗木石板建構的古樸而典雅的作坊、鎮窯、風火仙師廟、瓷行;各司其責穿著明清服裝的窯工繪女,手持古老的工具,煉泥、印坯、修模、雕塑、上色、滿釉、燒爐、開窯——而后,生產出來的是那些傳統瓷代表的,還帶著溫度的線條粗獷的青瓷大碗等等。
我們這些外來的闖入者,可以像古代的督陶官一樣,穿行于其間,邊走邊看,邊看邊聽,那樣的空曠與優雅,那種早已逝去的瓷業風俗的聲音、原始的泥土和瓷器的制作工序,都撲面而來。這種經歷值得珍惜,因為它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回顧,也是一種內心成長的無言懷舊。
從相隔不過百步的另一座門樓進入,即在另一個山坳里的,是由12座明清古建筑為中心組成的園林式陶瓷民俗博物館。一路有古窯群、天后宮、祖師廟、瓷碑長廊、瓷器街、大夫第等。館內環境幽雅、林木蔥郁、湖水蕩漾。在水榭歌臺上,世界獨有瓷樂奏出的美若天籟的聲音。館中的室內,主要陳列著當地古代陶瓷珍品。“玉華堂”專題展出明代御窯,以及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的大批精美瓷器,如光澤柔和的面釉、雅致素凈的青花瓷,件件底款上均有確鑿的紀年,是迄今世界上同期產品中的精品。“大夫第”陳列著“珠山八友”的佳作,以及當代景德鎮畫苑名流的作品,此外,還珍藏了“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的珍貴名畫。聞鳥語花香,踏石板小經,穿行于古代的亭臺樓閣、俯堂宅院之間,欣賞著瓷樂碑廊、名畫玉瓷。景德鎮的細膩之處,不禁令我“念天地之悠悠”,浮想萬千。
鬼市,不只有神秘
許多慕名來到景德鎮的陶瓷玩家,都喜歡周一早早出門,去一個叫做“鬼市”的神秘地方。有人說,搞收藏的人如果到景德鎮不去“鬼市”,將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國貿廣場古玩早市,逢周一開市,清晨三四點鐘,人們打著手電筒,三五成群,或蹲著把玩物件,或紅著耳根子討價還價,或站著看熱鬧。沿道鋪開的蛇皮布上,是一堆堆古瓷片、書籍字畫、銅器木雕……這里便是傳說中的“鬼市”。400多個攤位擺放在道路兩側,呈一個倒“L”形。一邊全部是古瓷片的攤位,另外一邊則是雜項混雜的攤位。攤販們把自己的貨物散放在地上,一片一片地連接在一起的場面甚是壯觀。買家要是相中了大物件兒,就開始和賣家“咬耳朵”。買賣雙方都使用“行話”,比如1毛是10元的意思,而1元則是100元。有趣的是,國內外游客中的收藏愛好者也將逛“鬼市”列為瓷都之行的重要內容。這里不少賣家甚至學會了英語、日語,做起了外國人的買賣。守著一堆土得掉渣的老物件兒,不少賣家能操一口時髦的美式英語。到上午8時,淘寶者和外地販運者不管是否買到好貨就會自行離開。
景德鎮民間是一個處處藏寶的地方,或許,一個很不起眼的瓷碗、瓷碟就蘊含著厚重的陶瓷歷史文化,因此“鬼市”里好貨不少。早些年,在“鬼市”撿漏發大財的故事經常發生,有人花150元買個瓷瓶回家,經鑒定發現此乃宋代官窯宮廷御用之物,價值180萬元。當然了,“鬼市”里的“鬼”也不少,想淘到好寶貝,得有一定的“道行”才行。更多懷著撿漏心態來“鬼市”的人,結果卻是買到贗品假貨,大把的鈔票只能算是交了學費。正所謂“鬼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編輯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