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鎮(zhèn)資源極為豐富的江西,有著一片“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古鎮(zhèn)群,從鉛山到鷹潭,我們踏上了尋找千年古鎮(zhèn)的穿越之路。
探訪古鎮(zhèn),一般帶著兩種心境。
一種感覺像成為了穿越劇里的主人公,在沉醉于滿眼古韻古香的同時,過一把古人的逍遙愜意癮。
一種感覺像是在上一堂文化實踐課,在經(jīng)歷古色古美之后,體味民俗風情的獨到,于是心中多了點贊嘆,還收獲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秘與故事。
在古鎮(zhèn)資源極為豐富的江西,有著一片“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古鎮(zhèn)群,從鉛山到鷹潭,我們踏上了尋找千年古鎮(zhèn)的穿越之路。
一路行來,似乎夢也過了千年。
鉛山:不應藏在“閨中”的傳說
到了鉛山,才知這個沉寂百年的地方,不僅山奇水秀,歷史人文積淀也非同尋常。
鉛山縣城所在地河口鎮(zhèn),曾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北宋時稱“沙灣市”。如今,這里仍保留著舊時繁華的印記和古樸的風貌。
沿河五米長的明清古街,路面用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布滿車轍。鎮(zhèn)內(nèi)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增添了小鎮(zhèn)的水鄉(xiāng)情調(diào)。
轉行鉛山鵝湖書院,這里歷經(jīng)800年的滄桑,風貌依舊,格局完整,原狀留存,是天下著名書院實物遺存中,得以完整原貌保存至今的一處。
朋友說,這里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治學之所,朱熹、陸九齡、辛棄疾等歷史巨人都在這里講過學。看到了康熙皇帝手書“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檻聯(lián),我不僅對鉛山更多了一份敬拜。
有幸品嘗了古鎮(zhèn)千年文化積淀出來的諸多美食,如燈盞馃、韭菜餅、凍米等,我覺得最好吃的要數(shù)鉛山燙粉,熟而脆,香而不膩,集鮮、香、辣于一身,吃完之后回味無窮。
感嘆鉛山河口這樣的古鎮(zhèn),百年之后稍顯沉寂,但不應該仍藏在閨中,歷史留下來的輝煌與傳說應該被人廣為瞻仰并傳誦。
江灣:微雨中的徽式建筑風
有人贊嘆,微雨中的婺源江灣,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有點幸運,似乎為了增添情趣,我們到了婺源江灣鎮(zhèn),老天竟降下細雨甘霖。
江灣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微雨中細品捉摸,又是一番感受。
細雨成了點綴,而清同治年間戶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明末清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三省堂,古私塾德慶堂,富商江仁慶古宅,還有許多古井、古亭、古橋,構成了風景的主體。漫步古街,可以清晰能感受到建筑里外,處處透析著古徽州文化的神韻。
到江灣,務必轉行“素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稱的李坑。這里建筑為傳統(tǒng)的徽式建筑,屋舍一式的磚木結構,高高的屋檐之下,是木欞門窗;門窗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飛禽、瑞獸,古典文雅,栩栩如生。
游經(jīng)蕭江宗祠,則感受到了千年古鎮(zhèn)醞蘊釀出的文化底蘊。自宋至清,這里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yī)江一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民國教育江謙等賢仕。
若是夏季到了這里,可以于鎮(zhèn)東石耳山避暑,這里年平均氣溫16.6℃,山上南北各有八大景,奇石、奇樹、奇村構成了觀光旅游度假勝地。
上清:采風者流連忘返之所
采風者通常選擇風景有四個“好”:好山,好水,好人,好風俗。
來到了鷹潭上清古鎮(zhèn),似乎四個要素都具備,更重要的是還多了一份自然的屬性。
坐落龍虎山中,上清古街雖未經(jīng)過專家設計,但一切都自自然然。逆瀘溪河水而上,不必閃躲汽車的橫沖直撞;三十六行,不論你要找其中的哪一行,轉個彎、抹個角就到了。街上的小吃則是出了名的好味道,白皙皙的上清米粉,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朱紅朱紅的天師板栗等,讓人回味無窮。
上清鎮(zhèn)的恬淡自然之意源于文化的傳承。上清鎮(zhèn)是中國道教29個福地之一,因中國道教發(fā)源地而聞名天下,張?zhí)鞄熢诖艘褮v經(jīng)63代一千九百余年。因為千年的歷史,孕育的名勝古跡頗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等景點。穿行其中不會感覺到累,會感到靜態(tài)的寧和。沿河觀賞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另一幅畫面會勾住你的眼神。河畔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片片、白鴨浮水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zhèn)動態(tài)和諧風景線,讓人賞心悅目。
在這里遇到不少攝影繪畫的采風者,有人畫人,有人繪景,而“流連忘返”是采風者們眾口稱道最多的一詞。
編輯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