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到過江西,讀過相關咨文之后,才會知道三清山和龍虎山,帶給世人不一樣的美。它們都是道教重地,都是景色迷人,都有很多解不開的迷。
在江西名山中除了廬山之外,需要見識真面貌的還有三清山和龍虎山。這兩座山因其承載了獨有的歷史文化而名聲大噪,他們已先后加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只有到過江西,讀過相關咨文之后,才會知道三清山和龍虎山帶給世人不一樣的美。它們都是道教重地,都是景色迷人,都有很多解不開的迷。
來者沉醉,不老的道教,歸隱的世外桃源
三清山為歷代道家修煉的場所和隱士的世外桃源。明建文帝曾稱贊它為“高凌云漢江南第一仙峰,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據史書記載,東晉時期,醫藥學家、煉丹術士葛洪到三清山結廬煉丹,成了三清山道教的“開山始祖”。之后,三清山便成為道學名家所向往的洞天福地。及至明朝中葉,這里大興土木建造宮觀、亭臺、石雕、石刻、山門、橋梁、泉池等200余處,使其規模與氣勢迅速膨大,并與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相媲美。
同樣被視為道教重地的龍虎山,曾被稱為“道都”,這里的道教歷史比三清山還要長很多。據載,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據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天師后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期間,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其中,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筑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筑史之最。
攬勝遍五岳,絕景在三清,天然風光讓人陶醉
除了威風八面的道教外,三清山的風景也是極有特色的。三清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而得名,并有 “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觀音賞曲”、“玉女開懷”等十大絕景。它們被旅行家贊曰:“攬勝遍五岳,絕景在三清!”
“司春女神”在三清山九大景區十大奇景中名列第一,是三清山的標志性景觀。整座山體造型就像一位秀發披肩的少女,天地造化,鬼斧神工。傳說女神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為瑤姬。世人認為她是春天的化身,因此稱之為“司春女神”。與女神遙遙相忘的就是“巨蟒出山”,形似一條巨蟒破山而出,欲騰空而躍。傳說,瑤姬在人間游玩時偶遇一年輕獵人,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西王母不同意,她把獵人變為蟒蛇鎮壓在山中,悲傷的瑤姬坐在山間終日守護,最后化為了“司春女神”。翻過一個山頭,則是三清山另一個奇景“玉女開懷”。“玉女開懷”是三清山至美至純的象征,堅硬石峰呈現出豐腴柔美的形態,舉世罕見,造化之奇可見一般。
此外,三清山還有眾多形神具備的景觀。尤其是在云霧遮掩下,山體忽隱忽現,飄忽迷離,讓這座“神山”更是神秘多彩。
秀美龍虎山,神秘懸棺是千年不解的謎
有人說,沒有道教就沒有龍虎山,沒有瀘溪河同樣也沒有龍虎山。因此,不游瀘溪河就不算到了龍虎山。秀美婀娜的瀘溪河,宛若一條銀色的飄帶,把上清宮、天師府、龍虎山、仙水巖串為一體,形成龍虎山風光的一大特點。
在蘆溪河岸懸崖上星星點點的缺口中,至今還安放著一口口古舊的木棺材,這就是著名的懸棺。盡管人們對懸棺的故事,有著不盡的猜測和杜撰,不過它依舊是人們樂意談論的話題。據考證,龍虎山崖墓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崖墓葬群,是中國崖墓葬的發源地。
1978年,江西省的一只考古隊攀上懸崖,取證鑒定,發現這些破落的木棺材是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這些崖墓下臨深淵湍流,地處絕壁,絕壁高100多米,且為90度。那個時期,重達千斤的棺木是怎樣放進去的?現有的文物典籍里卻沒有關于懸棺的記載。后來,當地部門曾懸賞勇者模擬懸棺安放過程,雖獲成功,不過這些方式未必是古人的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生活在武夷山和龍虎山一帶。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后也選擇臨水而葬。他們將死者安放在高居水面的懸崖,卻沒想到會成為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題。
蕩舟在蘆溪河,時常會看見當地藥農的懸棺安放表演。表演前夕,總有悠緩沉郁的旋律在瀘溪河飄散開來,那一刻,會讓人體味到古越人對生死的感悟。表演中,一條麻繩從定滑輪中穿過,一頭拴在木質絞車上,一頭拴著仿古棺木,只見棺木懸空徐徐而上,微波輕撞崖壁,繩子發出的吱吱聲清晰可聞。表演者從后山登上崖頂,用長繩捆住身體,沿著石壁徐徐降下,在臨近洞口時用力蹬壁,將自己蕩入洞穴。進洞里后,那人拉著繩子,將棺木扯進崖洞里。
瀘溪河上風景秀麗,除了懸棺,諸如仙桃吃不得、玉梳子梳不得、無蚊村都是難得的觀景地。編輯劉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