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春聯有大意義,不但有雅意,還有生意
“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年前在火車站放眼望去,那些無論多遠都在往家奔的歸心似箭的人們,手里都攥著買的或者請人寫的春聯和福字,仿佛有了它,就能把吉祥和幸福帶回家。春節,家家門上貼一副大紅對聯,“春風送福,喜氣臨門”、“春回大地、日暖人間”、“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永開花”、“千年迎新春,瑞雪兆豐年”,而這看似簡單的小春聯里,卻藏著耐人尋味的文化年味。
春聯源于春秋戰國時的桃符,桃符是約一寸寬、七八寸長、上寫神荼、郁壘二神名字并懸掛于門兩邊用以驅邪的桃木板,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親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是最早的春聯。但“桃符”之名一直沿用至宋,故才有了“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千古絕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將“桃符”正式更名為“春聯”,也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習俗的盛行。春聯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平仄相對、對仗工整、文字精巧,字字寄予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學形式。
蒲松齡與春聯的故事說不完
傳說清朝時山東有個賈財主,臘月三十請蒲松齡寫春聯,蒲松齡提筆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誰知他一看火冒三丈,大罵要增壽就該我娘增壽,改。大年初一,人們看著財主門上的對聯,笑得說不出話來,原來蒲松齡將那對聯改成“天增歲月娘增壽,春滿乾坤爹滿門。”可年關已到,蒲松齡的自家油糧卻已盡絕,蒲妻獨自垂淚,蒲松齡見狀不由分說將門外兩棵柳樹砍倒,剝下樹皮,拿了桿秤,挑起樹皮就往城里挨家挨戶地問大戶人家:“喂,你家稱不稱皮?一兩銀子一斤。”“稱不稱皮”在淄博當地是“走不走運”的意思,大家為圖吉利雖然心里有氣可還是佯裝笑臉道“稱皮,稱皮”,一擔樹皮很快就賣完了。拿著銀子辦的年貨應有盡有,蒲松齡回想起在創作《聊齋志異》時妻子不知跟著受了多少委屈,不禁感慨萬千,提筆寫一副春聯貼在門上:“賢妻子無奈,倚閣哭泣愁年貨;窮丈夫有慘,沿街吆喝賣樹皮。”至今聽來依然讓人唏噓不已。此外,王羲之的一副“半成品”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被他提筆添為“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在民間也是一大美談。
山東人不善言辭,卻善于化濃情于紅紙
寫春聯、貼春聯是不善言辭的山東人抒發過年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以前,每每到了臘月二十幾,村里的人便拿著紅紙去請村里的能識文斷字之人寫春聯,稱“書春”,你來我往,一時間滿村墨香,墨香中滿是年味兒。后來賣春聯的多了,年前的集市上擺滿了紅底黑字的、各種燙金鑲邊的、吉祥圖案的各種春聯,南來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地挑選春聯,此情此景蔚為壯觀。集市中還可偶見一對子攤兒,擺上一條案或八仙桌,上鋪紅色氈子,設筆墨紙硯,此外再備一小火爐及鎮尺,各色紙張若干,墻上貼“書春”二字,先寫幾幅做幌子以招攬主顧,聯文內容可由主顧自選,以量論價,頗為有趣。曲阜孔家的春聯由孔府的少爺、小姐和書房先生來寫,每到過年要寫大量春聯,除供孔府使用外,還要滿足眾親友的求字。現在不可改變的趨勢是買春聯者越來越多,寫春聯者越來越少,高密市夏莊鎮東李家村因此成為了“中國紅紙第一村”,150多戶從事刷紅紙、印對聯、賣對聯的行業,村中鋪天蓋地的都是春聯,而壽光市圣城街道楊家村則家家戶戶會寫春聯,還將寫好的春聯精雕細刻于木懸掛在門兩側,每年春節刷遍漆即可,兩村相映成趣,到此處一游應別有年味。
孔府春聯講究紙墨精良,字體工整,全國只此一處,內容有的是頌揚孔府的福威、體現出圣人之家風度的,如“五福斂洪疇奕世爵頒公一位,九如賡小雅盈庭福應日初升”;有的是教人讀書、循禮的,如:“義立禮游鄆國儀型傳內則,春和秋潔圣門家訓本周南”;有的是寫景詠物、詩情畫意以敘情抒懷的,如:“椒頌凝休日麗光連鳧岫,桃符獻瑞春融花接杏壇。”、“雪灑梅花知品格,霞明鳳尾見詞章”;自然也不乏烘托節日氣氛寄予新年美好祝愿的,如“彩遺金勝歡心洽,香鳧椒盤稱意多”、“柏飲芳辰迓景福,椒吟獻歲集繁禧”,圣人文化浸潤其中,游孔府品春聯過孔府年將是不二之選。
春聯也能出商機:“中國紅紙第一村”在山東
春聯中不僅有民眾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憧憬,而且蘊含著喜慶商機,高密市夏莊鎮東李村用紅紙鋪路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春聯專業村,號稱“中國紅紙第一村”。一進東李村,紅彤彤的喜慶年味兒撲面而來,屋里是刷紅紙的,屋外是曬紅紙的,門上貼的窗上粘的墻上掛的甚至路上鋪的都是大紅春聯,人們的衣裳手臉,就連板凳條椅、暖瓶茶杯無不是喜滋滋鮮亮亮暖洋洋的紅色。東李村家家刷紅紙戶戶印春聯的歷史源于明末清初,長期以手工刷紅紙賣紅紙的家庭作坊為主,單槍匹馬地在集市販賣。1981年在當時的村支書鼓勵下恢復紅紙生產,如今全村200余戶中的150戶以從事春聯行業為生,每年要刷5000多噸的紅紙,其中近4000噸直接銷往全國各地,余下的1000余噸精加工成春聯后高價賣出,銷量獨占全國春聯市場的半壁江山,每戶村民的年均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甚至更多。如今夏莊鎮已形成以東李村、西李村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十多個村莊的紅紙春聯生產的文化產業,從業戶數達340余家,稱為“中國紅紙第一鎮”也不為過。在這里,人人懂技術,家家刷紅紙,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高效的機器生產工藝,同時還能領略藝人精湛的手工技藝,手工刷制的紅紙印出的春聯著色牢固,色彩艷麗,名為“全年紅”,顧名思義是“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紅色不放松”。走在東李村,晾在架子上的紅紙和春聯遍布大街小巷,在風中搖曳著舞姿,年味兒盡顯其中,我們不禁要想在這“家家染缸紅,戶戶紙兒響”的鄉村過年會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