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神從來都不只是單一的、個體的,而是一群,也就是說財神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于民間的。
在傳統觀念里,倘若得到財神的保佑眷顧,便可財源廣進,日進斗金。所以過年這種大日子,是一定不能忘了財神爺的。按照風俗,臘月三十,家家都要“請財神”——貼財神像。大年初五,也有“迎財神”的民俗,許多人都會在大年初四晚上至初五凌晨放鞭炮“迎財神”。
那么,財神究竟是誰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中國歷史上的財神不知道有多少,有的財神說起來都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北宋年間,奸相蔡京富可敵國,他又恰好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傳說他是財神降生,都來拜他。后來蔡京被貶,民間又另換了財神來拜,蔡京這個過氣財神再也沒有人搭理了。再如明初的巨富沈萬三,相傳他救下青蛙放生,在池邊得一瓦盆,其妻偶然置一錢于盆中,忽見盆中變得錢幣滿溢,于是就此富甲天下。因此民間傳說沈萬三有聚寶盆,他也由此被奉為財神。及至后來沈萬三被朱元璋流放,家財散盡,沈財神也就下崗了。
粗算起來,其他各個年代的財神,為數真是不少:趙公明、比干、范蠡、關羽、劉海、鐘馗、金元七……不勝枚舉。何以有如此眾多的財神存在呢?其實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在民間財神信仰中,財神從來并非只是單一的、個體的,而是一群,也就是說財神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于民間的。財神崇拜,起初是商民們的習俗,而后為其他市民和鄉人所仿習。財神自南宋興盛以來,經歷代繁衍,逐漸形成一個十分可觀的財神神團,種類齊全,各司其責。文財神有比干、范蠡、文昌帝君,武財神有趙公明、關羽,各路財神有五路神、五顯神,小財神有利市仙官、招財童子、進寶童子、納珍童子、和合財神等等。
現在民間禮拜的多是增福財神,傳說它是北斗七星之一降臨到人間的,那財神爺白臉長須,左手執玉如意,右手捧個寶盒,上面書寫著“招財進寶”字樣。除夕時請到家里,保佑一家人在新年里發財。
財神爺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爺像,希冀財神爺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是再好不過。
而民間農歷正月初五“ 迎財神”的習俗,除了相傳初五是財神爺的誕辰日,還有一層含義,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動基本結束了,士農工商,一切進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財神”便成為新一年事業開端的頭件大事,表示新一年中財運亨通,前程似錦。
財神崇拜寄托著千百年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客觀地看待這種現象:第一,不能武斷地將其歸類為封建迷信,這其實是一種對自己的祝福和對未來的希冀;第二,又不能盲目地迷信財神,財神雖是運氣的象征和希望的影子,可真正想過上好日子,還是得靠自己的拼搏努力來實現的,否則就算請上十個八個財神爺回家,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