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年是個典型的優質習俗。
它提供了一種人們在無損尊嚴的情況下,向他人示好的方式 。它以一種和樂的面貌,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
過去,它是家族長者樹立威信和凝聚家族感情的好辦法,后來,它讓想維護關系的社會人有了表達心意的理由,現在,它給久未聯絡的朋友們提供了重新建立聯絡的機會。
從宋代開始,中國人拜年拜了一千多年,但是直到去年,在《鏘鏘三人行》的春節特輯上,竇文濤請兩位香港著名的風水大師給觀眾拜年,兩位大師說了一些祝大家身體健康,新年好運之類的話。竇文濤聽了以后說,原來風水大師拜年也是這些話呀,也沒新花樣。
所以,當三十兒晚上,你對著手機苦思冥想,卻死活編不出石破天驚的新詞來,或者你的手機一晚上集齊了幾百條拜年短信,卻沒有一條能讓你眼前一亮,也不用黯然神傷了,拜年這件事,圖的就是個和氣喜興,無論是登門拜年還是短信問候,簡單一句“過年好”就把所有的濃情和溫暖表達了。
老禮兒有講究
拜年的禮節從古至今盛行不衰,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清代官員們互相拜年,是逢迎上司聯絡同僚的機會,除了為父母新喪守制、有孝服在身的人之外,都不能無故缺席,官場中的拜年,是越早越尊貴,除個人互拜之外,還有同寅團拜、同年團拜之類,這種團拜除了準備酒飯外,還要邀請梨園唱戲,民國之后政府廢除了跪拜禮,代以鞠躬禮,從此,春節團拜會都是以茶話會的形式出現。
按老禮兒,家庭中的拜年初一必須拜訪岳父岳母,初二看望舅父、舅母,老北京過去有“初三不拜舅”的習俗,意為“娘親舅為大”,初三去拜望為時已晚。在民間還有新喪父母者不給他人拜年的習俗,其意是以防將晦氣帶給被拜訪者,而隨著人們的思想逐漸開化,一些封建迷信漸漸失去了地位,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大相信過去的一些歲時舊禮。
物件兒不能少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
而老北京拜年送禮時多用柳條筐,直徑上大下小,上為八寸,下為六寸,是用去掉了青皮的柳條編成的,上面的孔有雞蛋大小,可裝水果六斤左右,講究的是要裝滿,高出筐沿兒,以示富足大方。送糕點要用點心匣子,裝蛋糕三斤,“京八件”四斤,裝好后在上面覆蓋兩張彩紙,一張粉色一張綠色,粉紙又稱“門票”,上面印有店家的字號、地點等內容,可讓被拜訪者再去購買。
方式大變樣
當80后這一代獨生子女紛紛而立并成家,就意味著社會主流思維意識已經步入一個新的階段,90后漸漸成為了社會習俗和習慣的倡導者,經過80后這代人的承上啟下,短信、電話拜年也早已不為90后們所用了。他們有了更新潮的拜年方式:
視頻拜年:據說現在小學生都人人一部手機了,再加上3G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估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每天眼巴巴等著收賀年卡的境況會一去不復返了。
種菜拜年:2010年,社交網站成了大熱門,連隔壁大媽都在人人網里偷菜,這些網站也推出了“人人大拜年”等虛擬游戲,不用出門,澆水收菜的功夫就能把年拜了。
網絡紅包:對于一些不能回家過年的年輕人來說,網絡紅包可謂是千里傳情的最好方式。在網上拍下一定數量的紅包或者禮物,再添上幾句暖心的過年話,家人雖然無法團圓,卻也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