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取消補貼后將繼續重點鼓勵風電
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近日表示,國家將繼續重點鼓勵、重點支持風電發展。 蘇偉強調,“‘十二五’期間,風電的發展是國家重點鼓勵、重點支持的領域,這也是未來重要的新興產業。國家會給予更多的投入,采取更多的鼓勵政策,推進風電發展,確保‘十二五’非化石能源比重占比11.4%目標的實現。”。
他是在出席“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高級別國際研討會”新聞發布會時,針對第一財經日報“我國停止風電補貼后的風電政策方向”的提問做上述表示的。
——第一財經日報
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資金投向立體化
“十二五”期間,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將獲中央財政下撥資金100億元,配套資金300億元。專項戰略重點包括創新藥物研究開發、藥物大品種技術改造、創新藥物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企業創新藥物孵化基地、新藥技術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和國際合作項目。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就此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正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十二五”期間將突出自主創新和國家核心競爭力,讓新藥更新、大藥更大、平臺國際化,突破關鍵技術,培育大型企業。
——中國證券報
商務部:中國將進一步豐富外商投資方式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近日表示,中國將以實施“十二五”規劃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更好地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豐富外商投資方式,完善投資軟環境。
王超表示,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0年,中國將堅持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長期戰略不動搖,在保持外資增長的同時,著力優化外資結構。把引進外資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以引進資金為主轉向引進品牌、技術、人員和管理為主,更好地發揮外資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新華網
外管局:人民幣升值未必導致外儲損失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近日稱,人民幣升值并不一定會導致外匯儲備損失。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
王小奕稱,近年來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并非央行主動增持的行為,而是在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背景下被動接受的結果。他還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以美元資產為主,如果繼續持有美元資產或者在美國購買貨物,只要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穩定,中國持有的購買力是不變的。中國購買美債獲得比一般的固定收益證券更高的收益。中國的確需要資產多元化,但并不意味著現在投資的美元資產就有實際虧損。
——云南信息報
銀監會:年內實現500個空白鄉鎮金融機構覆蓋
銀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周慕冰在中國銀監會近日召開的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力爭年內再解決500個機構空白鄉鎮的機構覆蓋問題,在任務落實上,東、中部省份要力爭年內全部解決,西部省份要適當提速。
周慕冰指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是中央的明確部署,農村金融服務的均等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銀監會積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在金融領域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金融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中國新聞網
姚景源:CPI將于四季度明顯回落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近日在上海表示,受翹尾因素影響,預計6月份CPI將高于5月份,通脹將于三季度開始回穩,到四季度會明顯回落。
姚景源是在此間舉行的“2011恒生中國名家聚焦 財富論壇”上作此表述的。他認為,本輪物價上漲兼有國際和國內雙重因素。不僅要看到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所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也要注意到我國貨幣超發和農業基礎薄弱等內在問題,其中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不健全是農業基礎薄弱的體現。
姚景源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仍具平穩特征,既沒有過熱,也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仍是通脹。
——新華網
魯政委:貸款額度珍稀銀行更具“話語權”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2011年控制通脹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銀行貸款業務收緊、企業融資困難都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魯政委認為,“一月一提準”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溫和利好。“銀行在風險收益方面會更好權衡和控制,業務利潤雖然不如前兩年,但還是呈現小幅增加的態勢。”
他指出,一方面,由于今年以來存款準備金率“脈沖式”的收緊,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基數變小,且短期內很難擴大;另一方面,正是因為“貸款額度”變得很珍稀,所以銀行必須選擇最優質的企業予以放貸,進一步發揮了“信貸配置”的作用,銀行也變得更具“話語權”。“現在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一般是貸款利率上浮10%—30%,給再高的利率,銀行還是要考慮你本身的運營能力和壞賬風險。”
——中國證券報
陳東琪:經濟或“緩著陸”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將對今年中國GDP增長的預期從9.5%-10%下調為9%-9.5%,但他同時也表示,經濟不大可能出現“硬著陸”。
陳東琪表示,下調經濟增長預期主要基于兩個方面考慮。外部來看,預計今年貿易順差將比去年減少1000億美元。內部來看,金融危機后中國面臨著長期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就短期而言,通脹帶來的實際收入下降、企業效益緊縮使其增加工資的積極性和能力遞減,這些因素造成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從而導致消費需求增長減速,是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關鍵。
——中國證券報
范劍平:通脹基本可控物價有望下半年回落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近日說,我國通脹目前仍是基本可控的,物價水平下半年有望回落。
范劍平說,此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成本上漲推動的,作為CPI先導指數的工業出廠價格最近呈現出環比回落的局面,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幅度也大不如前,所以輸入性通脹因素不會像4月份之前這么大。 從現在的情況看,近幾個月物價漲勢環比呈現逐步下降的態勢,因此物價上漲的情況有望在6月以后告一段落。
——新華網
厲以寧:貨幣流動量已經偏緊
經濟學家厲以寧在第二屆智庫峰會上表示,目前我國的貨幣流動量已經偏緊,存款準備金率不斷提高的一刀切政策會造成結構上的誤傷,很可能會引起一些企業的資金鏈產品供應量的斷裂,會造成企業停產工人下崗。
他警示稱,如果把已經偏緊的貨幣流通量誤認為還沒有回歸到正常水平,繼續緊縮,從結構層面來講,加劇結構的不協調是不可避免的。從微觀層面來講,產品供應鏈的斷裂,而引起的失業人數的增加同樣不可避免。
——中國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