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鋼琴音樂簡史》(Music for Piano:A Short History)出版于1995年,為美國當代著名鍵盤樂研究專家F.E.科爾比所著,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劉小龍、孫靜與李霏霏翻譯,于2010年在國內問世。筆者閱讀之后,認為這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專業理論書籍,因此,擬將閱讀感想與學習心得寫成文章與廣大鋼琴學子一起分享,下文將從結構、內容、寫作角度以及參考文獻四個方面淺談《鋼琴音樂簡史》的特點。

如圖所示,《鋼琴音樂簡史》按照鋼琴音樂發展的時間順序,結合地域特征向讀者集中展現了鋼琴音樂演進的歷史長卷。該書作者F.E.科爾比將當代鋼琴音樂的發展作為寫作重點,各用了三個章節分別對19與20世紀鋼琴音樂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且將20世紀中葉至晚期鋼琴音樂的發展單獨列為一個章節,專門記述當代鋼琴音樂多元的發展狀況,是一次對鋼琴音樂歷史的全面概括。
《鋼琴音樂簡史》第一章第一部分從起源、曲式、風格以及技巧四個方面分體裁介紹了18世紀早期鍵盤音樂的基本類型,其中涉及這一時期鍵盤音樂文獻所包括的種類:符號譜改編曲、世俗歌曲改編及其變奏、托卡塔、模仿性對位樂曲、舞曲和組曲以及奏鳴曲,繼而呈示早期鍵盤音樂文獻在演奏實踐與音樂研究方面的價值。
關于鍵盤音樂從巴羅克時期向古典主義時期的轉變進程,F.E.科爾比以歷史的變革為切入點,對鍵盤音樂的發展情形以及現代鋼琴在歐洲不同國家(如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的傳播形勢和影響力均做了具體的闡釋。他認為,歷史的變革對音樂風格、音樂環境、音樂和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及角色的影響使得一種新式的美學思想逐漸形成,即“許多不同的個性和情感特質都被融合在一個獨立的作品中”,這種新式的美學思想影響了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樂器本身。
20世紀中葉至晚期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作曲家可以體驗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呈現的音樂,進而音樂領域逐漸呈現出國際化趨勢。在第九章中,《鋼琴音樂簡史》介紹了當代最重要的兩個創作流派(以法國作曲家梅西安和布列茲、美國的巴比特和德國的施托克豪森等人為代表的序列主義、實驗主義創作派別以及以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為代表的以“偶然音樂”和“擴展技術”作為基礎理念的創作派別),具體闡釋了當代鋼琴音樂發展過程中的六種趨勢或傳統(不協和的半音化、擴展技術和新音色、開放曲式、簡約主義、新調性或新浪漫主義、保守主義),同時分別介紹了簡約主義、新浪漫主義和保守主義三個派別在這一時期的創作成果,充分體現出當代音樂的基本特性。
《鋼琴音樂簡史》關注鋼琴音樂風格的發展,從歷史的維度分析具體作品,集中闡釋每種音樂體裁在作曲家筆下的藝術特征與風格演進。
《鋼琴音樂簡史》關注各時期鋼琴音樂風格的演變,著重從不同國家和地區音樂體裁的變化以及作曲家創作手法的改變具體闡釋鋼琴音樂的藝術特征與風格演進。如巴羅克時期“理想的音樂作品是從頭至尾表達一種單獨的情感”(第54頁),而古典時期“許多不同的個性和情感特質都被融合在一個獨立的作品中”(第55頁)。到浪漫主義時期大型古典奏鳴曲“漸漸失去了它的中心地位,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小型曲式”(第159頁)。鋼琴音樂發展至20世紀,“過去曾經存在于每個時代的主導風格消失了,逐漸被層出不窮的個人風格所取代”(第459頁)。
“在歷史意義上,風格被用于區分或歸類。它既可以用于作曲家、時期、地域、社會等宏觀的層面,也可以用于力度、音長等具體的微觀的層面。”F.E.科爾比將風格具體化為形式,借助對作曲家創作技法以及作品中各種音樂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力度、和聲、織體和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的具體分析解讀鋼琴音樂風格。形式可以成為解讀音樂風格的線索,關聯到作品的時代、內涵、情感等內容。
該書的另一特點是作者對廣博的音樂文獻資料的準確把握與闡釋。《鋼琴音樂簡史》自508頁起至556頁都是相關領域參考文獻的目錄(英文、法文與德文文獻均有),該書參考文獻所呈示的是從歷史維度針對鋼琴與鋼琴音樂所做的研究,其按照不同論題歸類,便于學習者對特定論題的書籍和文章進行查詢。
《鋼琴音樂簡史》向讀者集中展現了鋼琴音樂演進的歷史長卷,該書針對鋼琴獨奏音樂文獻的歷史闡釋將引起并促進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