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黑龍江農墾泰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信用,一般是指履約行為、規范的總和,體現市場經濟主體之間基于經濟利益的相互信任和授信關系。在經濟活動中,企業信用有其專屬含義,即企業履行約定責任、義務的能力和程度。良好的信用有助于企業降低交易成本,獲取外部資源,增加收益,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眾多企業守信而形成的交易環境能夠促進企業間的分工與協作,因此,有研究表明,產業集群內部基于“信任和承諾”建立的穩定協作關系,正是集群環境競爭力的形成基礎。相反,信用缺失,企業融資活動主要依賴銀行,必然導致市場秩序惡化,進而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重大安全隱患。
2.1.1 守信收入與守信成本。守信收入。這是指企業守信,在上游供應鏈、下游銷售鏈、內部生產鏈中形成心理信任與價值認同,進而形成的收入增值。其內容主要有:(1)成為上游貨物、資金供應商的重要客戶,獲得最多信息、特惠價格、最先時間和最大賒購或貸款數量,節省購貨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增加的收入;(2)獲得下游銷售商或顧客的信任,節約銷售費用,提高銷售量所增加的收入;(3)獲得內部員工的忠誠、敬業,節約員工流動的可見成本(如新員工招聘和培訓成本)、不可見成本(原熟練工所承擔的超額工作量等),提高生產效率所增加的收入。
2.1.2 失信收入與失信成本。失信收入。主要有三種類型:(1)與上游貨物供應商(或資金供應商)交易中,到期不履約,無償獲取供應商的財物或資金,或拖欠貨款不付利息,形成變相收入;(2)通過廣告支持、價格政策等,騙取下游銷售商或顧客的信任,提供劣質商品或服務,形成變相收入;(3)通過失信行為,降低企業內部人工成本等,形成變相收入。
2.1.3 收入與成本的關系。收入與成本之間首先表現為背反關系,因為收益在數額上等于收入與成本的差。同時,其間又具有正相關關系,因為守信收入的增加需要守信成本的增加來支持,守信成本的增加又可以誘導守信收入的增加,同樣,失信收入的增加也會導致失信成本的增加,失信成本的增加又為失信收入的增加提供可能。
2.2.1 預期收益的確定性效應。在確定性決策(未來情況完全確定、已知)和風險性決策(未來情況不能完全確定,但其可能性已知或者可估計)中,即使可能的結果有更好的預期價值,人們也會因為厭惡風險,優選確定的結果。假如守信收益為300元的概率是80%,失信收益為200元的概率是100%,企業大多會選擇失信,因為如果守信,有20%被蒙騙的可能性;反之,若守信收益為300元的概率是100%,失信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企業一般選擇守信,因為失信者有30%被懲罰的可能性。
2.2.2 預期收益的對方依賴性。信息不對稱時,由于不知道對方是否守信,交易主體為使己方的守信損失最小,失信收益最大,而優選失信。因為,若對方失信,交易的可能結果有三:(1)己方守信,則有損失;(2)己方失信,且程度與對方一致,則盈虧持平;(3)己方失信,且程度更甚,則有收益。這樣,企業在交易中往往優選失信,導致失信者劇增,守信者銳減。
2.3.1 守信與失信的利益權衡。在傳統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下,交易主體的行為取決于收入-成本核算,即對收益的預期。若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收入大于守信成本,則優選守信;否則,優選失信。如在西方國家注冊會計師出具虛假審計報告被發現后,則被吊銷營業執照,且不能再涉足會計界,其失信成本遠大于收益;但在我國則是經過批評、警告、罰款等教育和處罰后,仍繼續原職業,并有機會在以后的繼續失信中彌補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遠小于收入。因此,我國的虛假審計報告較多。
2.3.2 守信與失信的風險預期。企業在交易中的信用行為,依賴于守信的預期收益是否更有保障以及對交易對方信用行為的推測。若信用制度較為健全,失信受處罰的可能性較大,守信受蒙騙的可能性較小,并且因為信用環境較好而推測對方能夠守信,則優選守信;否則,只有失信。
目前,企業間的競爭焦點已經從以價格為核心的產品競爭,轉化為以附加價值為核心的服務和客戶競爭,并深化到以信用為核心的品牌、經營理念、資源整合能力等無形資源的競爭。由于積極履約而形成的企業信用形象,必然促進企業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增強企業融資能力;獲得協作企業的信任,提高交易效率;獲得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服務)質量的認同,強化品牌效應。可見,良好的信用是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即資產。因此,守信行為促進企業形象資產增值,而失信將導致其減值。
企業的守信和失信行為均會引起負債增加。健全的信用制度下,企業的守信行為只會增加一般負債,而失信行為還會增加形象負債,即由于失信而形成的追加負債,如失信于銀行增加的罰息,失信于上游供貨商所增加的延期付款利息,失信于消費者形成的賠償債務等。相反,若信用制度不完善,失信所形成的負債與守信相當,甚至更低,則會助長失信行為的蔓延。
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由投入資本和資本增值構成。事實表明,信用良好的企業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信賴,具有較強的資本增值能力,進而形成強大的投資吸引力,增加所有者權益;反之,企業的信譽度低下,難以長期生存,難以實現資本的保值與增值,直接影響資本投資,所有者權益難以增長。
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不少地方政府把信用平臺建設落實到銀行或工商部門,導致現有數據平臺和網上查詢系統只側重于銀行貸款和購銷合同的履行情況,不夠規范、系統和全面,迫切需要統一信息內容。企業信用信息應包括以下內容:1.識別信息(如企業名稱、地址、經濟類別、法定代表人,注冊資金、股東情況等);2.信貸信息(信貸履約信息);3.公共信息(企業財務狀況、納稅、質量安全、進出口、社會保險、勞動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公用服務事業繳費等記錄);4.其他與企業信用相關的信息。
4.2.1 改進會計要素信息的披露內容。(1)資產項目,列示“應收賬款”的賬齡和債務單位;(2)負債項目,列示“應付賬款”的賬齡和債權單位,“其他應付款”中的“應付罰款和賠償”,“或有負債”的明細項目(如未來可能要支付的賠償款、待決訴訟費);(3)所有者權益項目,單獨列示“資本公積”中“接受捐贈等造成的資本公積”(區別于投資);(4)收入項目,單獨列示“營業外收入”中的“其他企業或個人的賠償、罰款收入”,并注明相關單位或個人的主要識別信息;(5)費用項目,列示“管理費用”和“營業外支出”中的“賠償、罰款支出”及其原因。
4.2.2 改進現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內容。(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下,詳細列示“其他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來源,防止企業從關聯方調度資金,掩蓋經營不善的真相以及由于產品質量問題的賠償,或者由于合同毀約、違約造成罰款、賠償支出以及關聯企業調出資金額。(2)“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下,單獨列示“分得股利或利潤所收到的現金”的投資項目、金額和收益額,“取得債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現金”的債券種類和金額。(3)“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下,說明現金流入渠道以及現金流出去向。
[1]劉劍鋒.論我國企業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吉林大學,200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