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240)
據權威機構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3.8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28.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此速度發展,未來2-3年中國的網民數量預計超過5億。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即時通訊、論壇以及聊天室等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接受和認可。可以說,互聯網不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這一生活方式又催生了新的交流媒介——網絡語言。
何謂網絡語言?周洪波在《中國網絡語言詞典》序中將其界定為“網絡語言是人們在網絡交流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大體分為三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及BBS上常用的話語”。于根元對網絡語言的描述是這樣的:“網語”是互聯網的產物,在網絡日益普及的虛擬空間里,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與現實生活中的表達習慣多有不同,于是人們創造出了令人新奇或令人憤怒的“網語”。大部分“網語”是網民為了提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加工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的產物。而劉海燕則認為:網絡語言是指計算機網絡上常用的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語言,包括網頁上的圖像、符號、文字等網絡傳播的一切手段、言論、話語、網絡技術語言及網絡聊天室和電子公告牌里的對話。
從三位學者關于網絡語言的定義和公眾的理解看,網絡語言是網民在網絡交際活動中作為“工具”使用的,區別于“中國語言文字”的語言符號系統。從內涵角度講,它包括具有特定意義的圖像、文字、符號、字母以及雜燴組合而成的各種表意圖形,表達的意思是在廣泛的網絡交流中約定俗成的,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從外延角度講,它不包括技術層面支持網絡應用與運行的“計算機編程語言”,諸如C/C++之類。
網絡語言是新時代和新媒體的產物,其迅猛發展之勢對現實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網絡語言的創新性和多樣化使枯燥的文字交流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話氣息。有許多網絡用語就是反映科技社會和現實生話的新詞匯,不少傳統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語氣、趣味、意境,而網絡語言卻能準確地表達出來。有些網絡語言因表達準確,逐漸進入日常用語,如:“登錄”、“點擊”、“版主”、“黑客”、“博客”、“驢友”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話中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匯,增加了現代漢語的表現手段。不僅如此,在推崇個性、追求獨立的網絡世界里,網民充分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涌現出大量構思巧妙、令人瞠目的網絡新詞語,如“菜鳥”(指初上網的新手)、“網蟲”(指迷戀上網的人)等等。這此詞語在普通話中是沒有的,至少是沒有這樣解釋的。
在傳統漢字和標點符號以外,網絡語言大量使用數字、符號、拼音和英文字母等,這對傳統漢語體系的完整性、規范性形成了一種破壞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諧音數字替代漢語文字,減弱了漢字的表意性,如:把“就是”寫成“94”,把“再見”寫成“88”、把“不要這樣子”寫成“表醬紫”;同音字、同形字相互替換,顛倒原來的詞義,如:“杯具”替代“悲劇”、“洗具”代替“喜劇”;改變漢語詞匯本來面目,原有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黃昏戀”理解為“晚上鍛煉”;“后起之秀”解釋為“最后一個起床”等;將中文、英文混寫,使句子不倫不類,如:把“我和媽媽去逛動物園”寫成“我和媽媽去逛200”,“200”是網上流行的“ZOO”(動物園)英文的另類寫法。這些網絡用語徹底拋棄了漢語的漢字基石,不顧漢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漢語的閱讀難度,也無形中對漢語的根基(漢字形音義關系)形成沖擊,且已向現實生話滲透,部分公眾對電視、報刊上時不時冒出的網絡用語不知所云。
正是因為網絡語言超強的滲透力和巨大的影響力,才引發了如何對待網絡語言的爭論。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支持態度。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可以體現現代人生存和思維狀態的新語言,是對傳統語言的發展,它不僅具有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而且還便利和靈活,這是傳統語言所不具備的。同時,網絡語言并非正式語言,僅是一種網絡交流媒介,方便、精練而不失活潑。在現實社會中能接受千奇百怪的口語,在網絡環境中為何不能接受這種新時代的口語——網絡語言呢?該觀點同時認為,網絡詞匯無論是被繼續使用還是被淘汰,要靠其自身的發展來決定,對網絡語言的涌現不必杞人憂天。
第二種觀點,否定態度。認為網絡語言肢解和破壞了漢語語言,錯詞、錯字連篇,尤其是將數字、拼音、符號、外文與漢字的的大雜燴組合,亂解詞義,無度無序地諧音等行為,破壞漢語的純潔性。對正在處于學習文化知識青少年負面影響最大,網上流行故意寫錯字或歪曲本意的風氣,已影響到傳統漢語的教學,應該全面禁止網絡語言。
第三種觀點,折衷態度。承認網絡語言利弊共存,網絡語言很可能給現代漢語帶來革命性影響,其形象生動、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詞語會豐富漢語詞匯,但這也可能同時會給民族漢語帶來巨大的污染。該觀點主張應以平常心態和寬容的態度對待網絡語言的發展,寬容而不放任,既要認清語言發展的規律,確認語言發展中的多元現象,相信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強的自我清洗排污能力,同時又要強調規范,使之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網絡語言是活動在虛擬空間的網民社群逐步創造出的一種社會語言變體,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它將繼續存在下去。其在為漢語注入了新鮮成份的同時,也給漢語的規范性、純潔性帶來不小的沖擊。因此,對待網絡語言既不能一棒打死,也不能任其自流,而是規范和引導它,這對于漢語的健康發展與規范,提高漢語的國際影響,引導網民正確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筆者以為,應從以下行政部門層面、教育機構層面、網絡媒體層面以及網民層面等著手規范網絡語言。
國家語言文字部門應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組織語言專家,緊緊跟蹤網絡語言的發展,加強研究,確定規范標準,汲取網絡語言中積極因素,減少、消除失范用語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把網絡新詞換成傳統詞語表達,可讀性就會很差,那么就可以按照既定的規范(標準)對其進行考核、評價,如果其符合現代漢語詞匯(造詞)規律、公眾又普遍接受,應及時予以肯定。如:“版主”一詞,被收錄到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
限定網絡語言使用環境和范圍,防止網絡語言過度泛濫。除非因客觀描述涉及網絡事宜而不得不使用網絡語言之外,有關部門、單位應不折不扣地遵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行文時不得使用沒有經過語言文字部門認定的網絡語言,就如同口語化的詞匯不能出現在公文中一樣。學生讀物、學術刊物、官方報紙等出版機構也要帶頭遵守漢語語言規范,使用標準規范的語言文字、詞匯,在出版物上必須借用網絡語言時也要進行嚴格的程序審查。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出臺地方法規,明確規定政府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言。
加強對網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漢語規范意識的教育,語言教育對規范網絡語言具有重要作用。在這方面學校擔負更多的育人責任:一是將規范網絡語言的工作融入現代漢語規范化教學之中,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運用規范的漢語詞匯,促使學生構建規范的語言背景;二是提高青少年學生對漢語拼音的理解(漢語拼音是準確、科學、方便的,漢字讀音是學習普通話的輔助符號),同時,加強和完善漢語拼音教學;三是引導學生多讀書、增加知識,規范語言表達,不隨意引用未經國家語言文字部門認定的網絡語言 ;四是將網絡語言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學校論壇、網絡語言的對抗賽等形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提高學生對待新出現的網絡用語的鑒別能力,達到寓教于樂、學思結合的效果 。
新聞媒體具有很強的語言傳播功能,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媒體在規范網絡語言工作上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首先,媒體應加強自我規范,堅定對公眾負責的理念。媒體語言介于官方語言和民間語言之間,新聞報道可以個性化的新鮮語言,吸引公眾視線,但并不意味其可以濫用網絡語言。在不得不引用網絡語言時,主流媒體必須進行起碼地甄選,把符合詞匯規范和群眾語言習慣的網絡語言,和由于臨時表達的需要而使用的隨機詞、隨意拼湊而形成的網絡語言區別開來,減少直至避免使用非漢字網絡語言,更是不能迎合曲解漢語詞匯的網絡語言。
第二,主流網絡媒體要肩負引導網民使用規范的網絡語言的責任。面對良蕎不齊的網絡語言,新聞媒體應該積極主動配合語言文字部門、教育部門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主流媒體可以通過網站平臺與網民簽訂網絡語言使用公約,使網民在論壇、聊天室樹立一個意識——不膳意創造新詞匯。增強版主等擁有較高的信譽、先進的網絡技術、豐富的網民的責任感,不時地提醒在網絡公共空間的網民要使用規范、文明的網絡語言。百度、新浪、網易、搜狐等強勢媒體應在這方面為其他網站做出榜樣。
網民是網絡語言的主要使用主體,規范網絡語言不能忽視網民自身的力量:一是網民自律;二是網民監督。網民的自律包括不隨意創造新詞和規范自身網絡用語行為。尤其是青少年網民在網上網下上都要使用規范詞匯,使用國家通用的標準漢字。網民要樹立正確的語言觀。網絡語言作為社會上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現實社會中語言一樣,需要一定的規范,缺乏明確規范的語言,難以發揮其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承載文化的功能。使用網絡語言必須注意場合,明白那些場合可以使用,哪些場合不宜使用。同時,積極參與倡導文明、健康、規范、和諧的社會語言環境活動,共同維護文明、健康、有序的網絡語言交流秩序。
總之,在網絡語言問題上,我們既要看到其積極因素又不能忽視其消極因素,要了解、研究網絡語言的發展情況和規律,去粗求精,去偽求真,采取堵疏結合方式,發揮網絡媒體、網民等網絡語言使用主體的力量,促使規范者和被規范者目標一致,力爭達到最佳的規范效果。
[1]周洪波.中國網絡語言字典.序[K].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1-5
[2]于根元.應用語言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姚雙喜.網絡語言與語言規范[N].北京.人民日報.2008.12.9
[4]王君實.對網絡語言規范化的思考[J].蘭州.蘭州教育學院報.第35卷:34-36
[5]徐小琴,劉芳.試析網絡語言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工會論壇2009(5):26-27
[6]蘇馨.簡析網絡語言的特點與規范 [J].現代語文,2008(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