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駿,鄒 旖
(1.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2.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武漢新港推進中部崛起的亮點模式分析
張曉駿1,鄒 旖2
(1.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2.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81)
在港口的現代化建設中,港口的功能一體化,供銷和服務系統化,才能提高港城一體的新經濟發展速度。武漢新港作為現代港口的新樞紐,正在發揮著現代港口和現代物流的協同作用,跨區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學化為其在管理和運營上都顯現出獨特的優勢。通過分析武漢新港的亮點模式:項目庫管理、綜合信息平臺、長江流域經濟走廊,認為武漢新港推動的港城一體化,利用先進的現代港口服務技術,將作為 “第四代港口”奠定中部崛起的新格局和新模式,成為推動中部崛起的經濟引擎。
武漢新港;中部崛起;貨物吞吐量;航運中心;信息化
港口現代物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推動著新經濟的增長,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成為港口競爭的關鍵,而且現代港口利用多式聯運和貨物門到門運輸極大地提升了其競爭力。綜合物流系統集成越好,港口運行效率也就越高,有效的監管和順暢的物流作業極大地降低了貿易的成本。所以港口的現代化建設中,港口的功能一體化,供銷和服務系統化,才能提高港城一體的新經濟發展速度。而作為現代港口的新樞紐,武漢新港正在發揮著現代港口和現代物流的協同作用,跨區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學化為其在管理和運營上都顯現出獨特的優勢,也為其他港口的格局帶來創新思維的新潮。武漢新港是長江中游和上游所有的港口中第一個億噸級的港口,2010年貨物吞吐量超過一億噸,而我國內河主要港口中只有6個港口具有如此巨大的貨物年吞吐能力。這樣的數字不僅僅代表著港口巨大的承載能力,而且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經濟活躍度、貿易輻射范圍和經濟增長的帶動力,如南京、湖州、蘇州、南通等地,依靠上億噸的物流樞紐港口,城市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武漢新港借鑒其他億噸港口的成功經驗和運作弊端,開拓創新,結合多元化和一體化的現代物流發展特點,形成了具有經營特色的亮點模式。
為重振長江 “黃金水道”,湖北省于2008年將武漢和鄂州、黃岡、咸寧4市港口資源整合,統一規劃建設“武漢新港”,并提出 “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發展目標,為拓展武漢中心城市功能,凸顯武漢輻射帶動作用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武漢新港橫跨武漢東部長江兩岸,跨武漢、鄂州、黃岡3市,包括武漢港、鄂州港、黃岡港部分港區,形成了一個跨市、跨區、跨江的組合港區。其中新港腹地的規劃直接影響著港口的吞吐量,綜合考慮港區的自然條件和貨物集散運輸,中部6省、武漢城市圈、武漢東部循環經濟區的劃分為港區腹地經濟發展構建合理的層次結構。
在管理方面,打破了傳統的屬地管理方式,建立項目庫管理系統,將港口和產業都納入到新港項目庫中,統一規劃,創建公平競爭平臺,積極吸引商資。這種管理模式直接增加了貨物吞吐量和投資額的數量,如將武漢、黃岡、咸寧、鄂州4市的建設項目統一納入項目庫管理后,2010年的新港合作項目有近30個,總投資額達600多億元,集裝箱吞吐量突破70萬標箱,比上年增加一倍,為以后新港的多元化經濟模式贏得了彩頭。
雖然武漢新港現行船舶只有五千的通航噸級,但是通過國家進行總額達400多億元的建設投資可以看出,航道水深仍可加深,對于疏通長江航道具有重要意義。
在以往的港區建設當中和新港初建項目中發現一些建設弊端,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給港區長遠發展帶來束縛。從武漢港的歷史發展來看,一些現象將是武漢新港可能面臨的問題:一是深水岸線得不到合理和高效利用,由于受橋梁通航凈空、產業布局、航道條件的制約,武漢港的一些優良的岸線資源都已占用,可開發利用的優良深水岸線都趨向于長江上游和下游,如上游的金口,下游的的陽邏、白滸山等地。二是港城建設不協調,出現城市化建設制約港區發展的矛盾,隨著城市化不斷擴大,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如道路、水電通信、環保水利設施建設等逐漸滲透到港區區域,壓縮了港區的空間布局,給岸線設施建設和港口規劃都帶來了一定的制約。三是港口集約化程度低,由于現代化設施和通信技術的不完善,一些碼頭功能混亂,專業化程度不高,增大了物流和貿易的時間成本和港區管理成本,制約了港區整體性和協調性的發揮。四是港口的功能化設施不完善,一些現代化的功能配套設施很難用于簡易斜坡碼頭,集裝功能單一,信息化水平低,物流設備能耗大,造成現代化泊位建設距離現代化港口有一定距離。所以在新港建設過程中,這些問題都大大改善,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和暢通完善的網絡服務加速了新港多功能集約化高效協調發展。
武漢新港通過搭建綜合信息平臺,結合武漢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港區管理經營提供 “中樞”系統,將高檔商務區、新興產業園引進港區,形成網絡式現代航運物流、機械化先進港口設施和人性化綜合保稅服務三位一體的現代港。
同時,規劃構筑東部 “公路六縱三橫六聯、五條沿江鐵路通道”和西部 “公路三縱三橫六聯、兩條垂江鐵路通道、一條沿江鐵路通道”的綜合交通服務體系,使其物流和貿易觸角走向國際港,形成水水和水陸中轉的兩個核心樞紐港,促進12個臨港產業園產業格局的形成,最終將五座城市轉化為港城一體化的現代經濟特色城市。由于通江達海的便捷,加之信息化系統應用于經營管理中,使得大量的貨運物流集中到武漢新港,可以為中部地區走向海外創造一條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
借鑒上海與武漢的聯動發展模式,港區進一步加強了其緊密的協作關系,推動著 “雙核”模式向前發展。武漢新港不斷承擔起河南、重慶、湖南、四川等地的外貿貨物物流任務,而且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內銷的貨物也逐漸在選擇新港作為運輸中轉,新港的輻射范圍增強。國務院第123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 《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地位,而 “億噸大港”的新港作為中部崛起的新興戰略支點,湖北將以宜昌三峽物流中心、荊江組合港為支撐形成千噸級航道圈,快速協調以武漢新港為首的現代港口群建設,為構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港區土地建設對于岸線資源的利用,交通樞紐建設和新港高效規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港區采用土地補償模式、利潤分成模式、工程總承包模式等模式開展個人與政府之間的經營合作,加強港區的土地資源整合,在后期建設過程中,要探索岸線資源有償使用機制,通過預支預付和相互參股,吸引各類企業參與,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同擔。同時武漢新港利用集體簽約、板塊招商、整體策劃等方式開展項目合作,建立區域開發產業競爭平臺。
武漢新港的建設規劃體現了國家建設低碳經濟、節約型社會的特點。在發揮水運物流作用的同時,新港也作為武漢打造國家一流物流中心的催化劑,使其周邊地區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緊跟國家十二五規劃,在完善商貿服務業和新城區建設管理的基礎上,發揮其經濟交流服務的綜合功能角色。
目前,武漢新港規劃港口岸線600多公里,規劃區現有27個港區,港區及腹地面積達9 000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占全省的五分之二。武漢新港的建設,不但從經濟上拉動了中西部區域的快速發展,而且更好地發揮長江 “黃金水道”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向長江沿岸聚集,形成產業模式和經濟新格局。至今,新港已完成100多億的投資和10多個產業、物流園區項目建設,這些資金和服務區使武漢新港一步步完成億噸大港的目標,在2009年新港貨物吞吐量8 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50萬標箱的基礎上,新港在2010年成功突破億噸大關,集裝箱也多達70萬標箱。
新港通過30個港航基礎設施項目和20個集疏運項目的完成顯示了其強大活力。目前,武漢新港已成為中部地區走向海外的重要門戶。先后與日本、東南亞各國、韓國及港澳地區建立貨運貿易航線,開展不定期貨運服務;將武漢至上海洋山港 “江海直達”航線縮短至兩天,為內陸地區外貿物流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而對于湖北貨物接轉歐洲干線的中遠直達快航,在成本節約600美元的同時,航程也提前一周。去年開通的武漢至臺灣的貨運航線,加強了兩岸的合作交流機會。
要成為 “第四代港口”,一是優越的水深條件和岸線能夠承載50萬噸級的超大型船舶;二是擁有廣闊縱深的陸向腹地;三是臨港產業符合低碳經濟及可持續發展要求;四是通過金融、貿易、港航服務形成國際和區域性經濟基地。五是集現代物流與信息技術平臺于一體的國際航運中心。
億噸吞吐量是新港效應和速度的日益顯現,以 “綜合配套、港城互動、開拓創新、合作共建”為方針, “規劃為龍頭、項目為重點、政策為導向、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的武漢新港發展模式顯示出強勁活力。除了作為物資交匯、物流聚散的連結點,新港逐漸形成處理物流生成及運動的基地,具有集商品、技術、資本、信息集散于一體的物流功能,帶有第四代港口特征,比如網絡化使得港城之間更加緊密,信息化使得港口與供應鏈之間更加緊密。在廣闊的內陸經濟腹地上,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構成港城一體化,通過 “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將產業園區、城鎮建設、集疏運網絡、物流體系等融為一體統籌規劃建設,加快第四代港口的建成。
武漢新港把城鎮、港口、交通、產業融為一體,集武漢、鄂州、黃岡、咸寧4市優勢資源,達到港口規模效應,構筑流域經濟走廊。新港的亮點模式不僅突破了常規的港口概念,還打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通盤統籌,區域合作。武漢新港依托大型龍頭企業和產業物流園區,構建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和船舶、鋼鐵和深加工等4大先進制造業為主導。武漢新港陽邏港區還承擔著孝感、咸寧等地區燃料原材料和產成品的95%以上貿集裝箱進出口量。與此同時,武漢新港陽邏港區促成了陽邏鎮的崛起,使其在鋼鐵及深加工、重工制造、綜合物流配套等主導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賦予化工產業和休閑度假的雙重屬性,完成港城一體化。目前,武漢新港的長江航運中心大廈、潘家灣物流聚集園、漢口北高新物流示范園等50多個項目在緊張進行中。
相信通過武漢新港的亮點模式,以 “十二五”規劃和港城一體化為綱要,必將建成集現代航運物流、綜合保稅服務、先進港口設施和經濟技術開發為一體的現代港、國際港和樞紐港。在武漢新港作為經濟支撐點成為中部經濟崛起的 “橋頭堡”和主力軍時,武漢也將真正成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1]陳虹.歐洲內河航運對發展我國內河航運的啟示[J].水運工程,2002(10):39-41.
[2]葉濤,毛海軍,何杰.新建內河港口吞吐量預測方法[J].水運管理,2006(9):5-7.
[3]漆文軍.我國江海直達運輸的現狀與展望[J].交通與運輸,2005(5):20-21.
[4]吳國付,程蓉.港口對地區經濟貢獻度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6(3):535-538.
[5]宋炳良.論上海港口全部經濟貢獻的評估[J].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1(4):26-28.
An Analysis of Wuhan Newport Mode to Advance Rise of Central China
ZHANG Xiao-jun1,ZOU Yi2
(1.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ort,the port's function integration,supply and marketing and service systematization can improv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of port-city as a whole.Wuhan new port as a new hub of the modern port is playing a modern port and logistics synergies role,and cross-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show a unique advantage.Through analyzing the Wuhan new port's highlight pattern:project library management,in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corridor.This paper accounts that Wuhan new por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port-city,by utilizing advanced modern port services technology,which will lay new structure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s the “fourth-generation port” and promot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s economic engine.
Wuhan new port;rise of central China;cargo handling capacity;shipping center;informatization
F127
A
1002-3100(2011)12-0074-03
2011-09-07
張曉駿(1977-),女,湖北襄樊人,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經濟與商務外語學院,副院長,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