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彬
(哈爾濱哈輕塑膠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循環經濟的基本趨向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和綠色化轉變。最近,中央把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這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也是當前經濟發展中一項緊迫工作。
1.1 循環經濟是解放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就中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看,存在人口眾多、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的態勢,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僅為美國的1/8,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并且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又存在著大量的浪費現象。我國單位產值所消耗的資源比發達國家甚至其他發展中國家高得多。由于生產中能源等資源利用率低,造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70%以上是工業污染。循環經濟體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中將產生重要的作用與深遠影響。
1.2 循環經濟是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途徑。我國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程的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以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來帶動經濟高增長。目前我國既沒有發達國家工業化時的廉價資源和環境容量,也經不起傳統發展方式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廢物產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減少經濟增長對對資源稀缺的壓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1.3 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于我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于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我國國家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增強我國環境競爭力,實現我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1.4 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使可持續發展能力部隊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我國如果繼續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目標無法實現,而且由于經濟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的制約,物質文明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循環經濟是集技術、經濟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企業、科技人員和公眾等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不懈努力和廣泛參與,而且需要資金、技術、法律法規、道德文化等諸種環境和條件的強力支持和有效保障。
2.1 在戰略對策方面,一定實現循環經濟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資源型經濟模式想循環型經濟模式的轉變。要把以資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資源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生態經濟模式,就必須選擇減少物質資源消耗的方式,選擇以無形的、邊際效益遞增的知識資源替代有形的、邊際效益遞減的物質資源;從非生態效益型經濟轉變為神態效益型經濟。必須改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發展模式為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模式;從非環境優化型經濟模式轉變為環境優化型經濟模式。注重以開發知識資源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知識經濟,通過經濟活動的知識化轉向和經濟活動的生態化,減少經濟活動中物質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應當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責任主體。政府應當充分運用行政、法律、經濟、財政等手段,規范循環經濟,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政府可以通過制訂、頒布一系列法律和法規,對循環經濟加以規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完善政策體系,可以使用經濟鼓勵和刺激手段,如價格、稅收和財政手段等,刺激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此外,循環經濟要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建立一套綠色保障體制,而這離開政府的推動是無能為力的。
2.3 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在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除了要結合我國國情外,應該積極汲取和借鑒先進國家的有益經驗和科學做法,盡快研究完善和制訂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和法規。
2.4 積極開發綠色技術體系,努力構建生態工業園區。生態工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形態,生態工業園區就是要在較大的范圍內實施循環經濟的法則,把不同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相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織。因此,要推行綠色生產技術,就必須要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相結合。發展生態工業代表了未來工業系統的發展方向,創辦生態工業園區是一條有效且可行的途徑。建立綠色技術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并且使工業按照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從“綠色食品”到“綠色用品”,從“綠色產品”到“綠色市場”方向發展。同時在生產中,要建立以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為中心的先進制造模式的確立和完善。最后在各類企業之間要形成和建立相互交流紐帶的“生態工業鏈”,并形成高級的生態工業網絡系統,最終達到“循環型經濟”的目標。
2.5 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循環經濟建設,大力倡導綠色需求與可持續消費。應該重視和借助科學普及和教育以及輿論傳媒等各種方式和手段,強化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宣傳,不斷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生態理念。應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廣泛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循環經濟理論和環保法規,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現代生態價值觀,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理念。
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在21世紀,我國的發展也將受到資源與環境的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楊艷琳.資源經濟發展.科學出版社.2004(09).
[2]孫瑛,劉呈慶.可持續發展管理導論.科學出版社.2003(12).
[3]2005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