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強
(駐馬店市農村公路管理處,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麻骨砂”是強風化花崗巖顆粒,盛產于伏牛山,桐柏山余脈山區。由于過去認識的不足,在山區修路一直把它僅作為路基的填料,路面修筑靠外借適宜的粘性土或遠運碎石、砂等建筑材料,山區土源缺乏,外借土方必然造成耕地的減少,遠運造成工程成本的升高,水泥穩定麻骨砂作為山區公路的基層的材料,能滿足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要求。
通過對原材料分析、室內配合比試驗、施工方案論證,同時又通過試驗路段鋪筑,在泌陽縣S334-馬谷田公路改建工程、二鋪-雙廟公路改建工程共73.2公里,寬7.0米,進行的實地驗證,對于水泥穩定“麻骨砂”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施工技術,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施工方案和預防措施。
1.1 技術交底:在準備試驗段鋪筑前,進行層層技術交底,使各層施工人員都了解施工方案和步驟,并對要控制的技術目標和參數做到心中有數。并進行思想總動員。
1.2 下承層準備
(1)下承層表面平整、堅實,具有規定的路拱,沒有松散的材料和軟弱地點。(2)下承層的平整度和壓實度符合有關技術規范對于底基層進行壓實度檢查,對于柔性底基層還進行彎沉值測定。一般情況下,每50延米為一斷面,每個斷面至少測兩個點(內外雙輪間隙各一個點)。凡不符合設計要求的路段,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補充碾壓、換填好的材料等措施,使之達到有關規范的規定標準。(3)若為擱置時間過長的土路基,攤鋪前必須用12~15以上的壓路機或等效的壓路機進行碾壓(3~4遍),如表面有松散、彈簧等現象必須進行處理。(4)墊層或老路面上的低洼和坑洞仔細填補及壓實;搓板或轍槽,刮除;松散處,耙松灑水并重新碾壓,達到平整密實。(5)在槽式斷面的路段,兩側路肩上每隔一定距離(如5~10m)交錯開挖泄水溝(或做盲溝)。(6)在集料攤鋪前下承層表面灑水濕潤。
1.3 施工放樣
用全站儀放出中心線,直線地段每20 m設一個中樁,曲線部分每10m設一個樁,然后放出兩道邊線,并在下承層上劃出方格,方格的大水按運輸車輛每車運量而定;根據試驗段施工布置圖,布設基準點位置,并測出各個基準點下承層高程,然后對基準點兩側邊坡進行控制,采用標桿控制攤鋪厚度。按照等分原則,在方格網內由專人負責卸料,將填料卸于指定的方格網內,卸料不得造成對基準點的破壞,也不能影響施工車輛運行。
2.1 備料
2.1.1 用料的選擇。將施工沿線所有麻骨砂,初步選定一些和室內試驗用料相同的備用料。取有代表性的試料,送試驗室進行原土料及混合料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根據試驗結果,決定是否采集。采集中如發現材料有明顯變化,則丟棄。
2.1.2 計算材料用量。根據各路段基層的寬度、厚度及預定的干密度,計算各路段需要的干燥集料數量。根據料場集料的含水量和所有運料車輛的噸位,計算每車料的堆放距離。根據基層的厚度和預定的干密度及水泥劑量,計算每一平方米需用的水泥用量,并計算每袋(通常重50kg)水泥的攤鋪面積。
2.2 攤鋪麻骨砂
采用推土機和平地機將優選集料均勻地攤鋪在預定的路基上,表面力求平整,并有規定的路拱。攤料過程中,將土塊、超尺寸顆粒及其他雜物揀除。同時及時檢驗松鋪材料層的厚度,視其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時進行減料或補料工作。
2.3 灑水預濕
在以攤鋪并整平的麻骨砂材料上灑水預濕。使水份在材料分布較為均勻,減少攤鋪水泥后的灑水工作量。預濕(特別是預濕中粒土和粗料土)使拌和過程中水泥立即粘結在砂粒和礫石顆粒上,而不致于漏落到處治層的底部。預濕過程中,使土的含水量約為最佳含水量的70%。預濕時,將水均勻地噴灑在麻骨砂上。不能隔天預濕,有可能遭受夜雨而變得過分潮濕,則可以在當天的清晨進行預濕工作。
2.4 整平和輕壓
集料經過預濕之后,采用平地機整平成要求的路拱和坡度,并用輕型壓路機碾壓1~2遍,使集料層具有平整光滑的表面,同時具有一定的密實度,以便攤鋪水泥。
2.5 擺放和攤鋪水泥
按計算的每袋水泥的縱橫間距,用石灰在集料層上做擺放水泥的標記。水泥用汽車直接送到攤鋪路段,直接卸在做標記的地點,并檢查有無遺漏和多余。然后打開水泥袋將水泥倒在麻固砂層上,并用刮板將水泥均勻攤開,使每袋水泥的攤鋪面積相等。水泥攤鋪完畢后,做到表面沒有空白位置,也沒有水泥過分集中的地點。
2.6 干拌
用穩定土拌和機進行拌和,拌和的第一、二遍,通常進行“干拌”。以預防加水過程水泥成團。用穩定拌和進行拌和,拌和深度達到穩定層底并侵入下承層5-10mm,以利于上下層連接。拌和時設專人跟蹤拌和機,隨時檢查拌和深度并配合拌和機操作員調整拌和深度。嚴禁在拌和層底部留有“素土”夾層。
2.7 加水并濕拌
(1)在上述拌和過程結束時,如果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足,用噴管式灑水車補充灑水。灑水車起灑處和另一端“調頭”處都超出拌和段2m以上。禁止灑水車在正進行拌和的以及當天計劃拌和的路段上“調頭”和停留,以防局部水量過大。(2)補充灑水后,再次進行拌和,使水分在混合料中分布均勻。拌和機械緊跟在灑水車后面進行拌和,尤其在縱坡大的路段上配合緊密,減少水分流失。(3)灑水及拌和過程中,及時檢查混合料的含水量,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較最佳含水量大1%~2%。(4)混合料和均勻后做到色澤一致,沒有灰條、灰團和花面,沒有粗細顆粒“窩”,且水分合適和均勻。(5)在灑水拌和過程中,配合人工揀出超尺寸顆粒,消除粗細顆粒“窩”以及局部過分潮濕或過分干燥。
2.8 整形
混合料拌和均勻后,立即用平地機進行初平。在直線段,平地機由兩側向路中心進行刮平;在曲線段,平地機由內側向外側進行刮平;需要時,再返回一二遍。用輕型壓路機立即在剛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壓一遍,以暴露潛在的不平整;然后再用平地機整平一次。每次整平都按照要求的坡度和路拱進行。特別注意接縫處的整平,使接縫順適平整。
2.9 碾壓
(1)根據路寬、壓路機的輪寬和輪距的不同,制訂碾壓方案,以求各部分碾壓的次數盡量相同(通常路面的兩側多壓2~3遍)。(2)水泥穩定土層整平滿足要求后,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時,立即用三輪壓路機、重型輪胎壓路機或振動壓路機在全寬內進行碾壓。碾壓時,重疊1/2輪寬,后輪超過兩段的接縫處。壓路機的碾壓速度頭兩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km/h。(3)嚴禁壓路機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壓的路段上調頭或急剎車,保證穩定土層表面不受破壞。(4)碾壓過程中,水泥穩定土的表面始終保持濕潤,如水分蒸發過快,及時補灑少量的水。(5)經過拌和、整形的水泥穩定麻骨砂,在水泥終凝前和試驗確定的延遲時間內完成碾壓,并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同時無明顯的輪跡。
2.10 接縫的處理。施工的兩工作段的銜接時,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和整形后,留5~8m不進行碾壓,后段施工時,前段留下末碾壓部分,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與后一段一起碾壓。
2.11 養生及交通管制。水泥穩定麻骨壓實成型后立即養生。用潮濕的帆布、粗麻袋、稻草麥秸或其他合適的潮濕材料覆蓋。無上述條件時,采用灑水車經常灑水進行養生。每天灑水的次數視氣候而定。整個養生期間始終保持穩定土層表面潮濕。養生期不少于7d。養生期間禁止車輛通行。
本文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解決山區公路用土缺乏的問題,節約耕地資源,拓寬山區公路建設事業的材料應用渠道,在山區農村公路建設推廣應用中,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有利于土壤植被和環境保護。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30-2003).
[2]劉伯瑩,姚祖康.公路設計工程師手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