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豐
(黑龍江省鐵力市宏業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鐵力 1525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的節奏不斷的加快,工作的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加,人們對于居住和生活環境的建筑的實用性和審美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當前建筑設計中,往往過于追求個性化的建筑設計,使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沒有實現很好的融合,導致一個單獨的建筑獨立于周圍的環境之外,即使設計的很優秀,但是仍然給人一種不協調的突兀的感覺。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過分強調建筑的經過設計,造成建筑具有較高的觀賞性但是卻缺乏實用性,造成資源的浪費,這就迫切需要將建筑設計與經過設計相融合。
建筑設計對于整個建筑完工之后的質量具有很大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建筑的功能能否充分發揮。除此之外,建筑的景觀設計對于建筑的觀賞性也有直接的影響。對于建筑來說應該同時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將建筑設計和經過設計相融合,從而設計出實用性同時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建筑,從而滿足現代人們對于實用和審美的需求。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只有分別將兩種設計意識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完成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的融合。
在進行建筑主體設計之前,首先要對建筑所處周圍的環境以及景觀的相關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考察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建筑設計與景觀相融合。但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當中,設計人員對于建筑的景觀設計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只是將主要的經歷放在建筑本體的設計之上。他們將景觀設計看作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或者是只是將景觀設計放在一個可有可無的位置之上,這就導致建筑的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分離的情況。那么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將景觀設計作為建筑設計的前提和條件,這樣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就會引起設計人員的重視。在建造設計過程當中應該充分樹立景觀意識,在景觀意識的指導之下進行建筑的本體設計,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要有整體設計的思想,充分考慮與建筑本體之間存在關系的相關的因素,而不是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建筑本體設計本身。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只有將目光放在整體的高度和層次,才能夠使設計出來的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成為一體,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使建筑本身成為周圍經過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突兀的個體。
周圍的環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礎,建筑是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被動的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還要積極主動的通過建筑設計來對周圍的環境施加有利的影響,主動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
1.2.1 建筑先入式的整體設計導則
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打破以往的單純以建筑本體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的束縛,更應該注重設計中的整體性因素。首先對建筑周圍的環境和景觀進行分析和掌握,在整體的高度對建筑進行設計,使建筑的風格和色調與周圍的環境相統一。
1.2.2 建筑后入式的改造與實施原則
在既有環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項目的實踐中提出改造與實施的原則,可將變被動地適應環境轉變為主動地調整建筑與環境問的關系。新建或改建單體的加入,勢必對環境產生影響,如同景觀的“縫合”理論,因此我們應該尋找適合的元素并進行適度調整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意向。
1.2.3 建筑景觀化的趨勢與導向
無論是新銳建筑師的實驗建筑,還是建筑大師的設計作品,無論是在歐洲傳統城鎮還是在亞洲現代都市,我們均能發現這種傾向都市建筑景觀化。這類建筑的共同特點,都是將景觀作為建筑的設計要素或是材料、或是形態、或環境效應等,將景觀設計領域的方法、技術、工藝融入到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中去,并進行全方位的空間整合。特別是在地標建筑、實驗建筑、文化會展建筑設計中,建筑景觀化的趨勢更為明顯,西方國家建筑設計關注的視角已經從表象的整體協調深入到研究主體與客體的互為滲透上。
與建筑設計不同,景觀設計是隨著建筑使用的展開而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看成一種生命過程,其維護需要系統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態度。
景觀生成過程是對景觀設計的科學性進行論證與實施的過程,是景觀理性途徑的應用。科學的景觀生成過程應是對功能、經濟、生態、效應、技術等因素進行嚴謹的邏輯分析及推理。對景觀場地內的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生物、地下埋藏物等進行“千層餅”模式的垂直分析。然而,在中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抒發個人美學情懷的傳統造園作品仍然存在,不考慮客觀存在的主觀設計比比皆是。西方的景觀意識僅僅作為舶來品。讓大多數人學會皮毛,而真正隱含的深層科學理性卻無人借鑒。
我國景觀設計的實踐還處于初步階段,學科發展不夠系統完善,理念還停留在表層美化的層面。設計水準良莠不齊,盲目抄襲現象嚴重。以建筑的理念對待景觀設計問題,或許可以成為目前階段可取的方式,它使得景觀設計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飾、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對漏洞的簡單的遮蓋,而是用建筑分析、決策、設計的方法來造就景觀美學。運用建筑的思維創造出每個層面不同的功能,以科學的方式將廣場與周圍的建筑、公共設施結合成為系統化的環境。
在景觀創造的過程中,復雜性與技術性往往制約著造景創意,現代城市中視覺景致的實現同樣依靠建筑的支撐以及技術的輔助。
2.3.1 以建筑技術拓展景觀空間
景觀的暢想空間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樣會面對如何實現的問題。與傳統植物造景的風景意象不同,現代的城市景觀更關注用技術來表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因此,技術手段成為景觀實現的關鍵。倫敦西部帕丁頓地區的卷曲步行橋,在技術的支撐下成為可動的景觀。橋體是而是收起的圓,時而是打開的弧,時而是放下的直線跨越水面,讓人們領略了技術的魅力。現代技術手段拓展了景觀的想象空間,為景觀創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
2.3.2 用建筑的思維解決景觀限制的問題
城市中的建筑與景觀往往要面對許多制約,包括場地的限制、經濟的限制,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很多限制性問題,比如城市中的夾縫地帶,無法實現模式化的城市造景:或不具備植物條件,或無法實現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的空間中,可以借鑒建筑思維中分析研究的方法,選擇最經濟適用的原則,來解決景觀設計中的限制性問題與復雜棘手的難題。
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之間的辨證統一。一味的注重建筑設計而忽視景觀設計,這就使得建筑只具有實用性而缺乏觀賞性。相反,只注重經過設計而不重視建筑自身的設計,那就是舍本求末,這樣的建筑只是一個好看的空殼,失去了作為一個建筑最基本的實用功能。這就要求廣大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當中要始終堅持景觀意識,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建筑意識,從而設計出既實用又具有觀賞性的建筑。
[1]華曉寧.建筑與景觀的形態整合:新的策略[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S1).
[2]王婕,胡東海.建筑景觀設計淺談[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3).
[3]金俊.試論景觀建筑創作中對文學修辭法的運用[J]華中建筑,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