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江蘇沛縣環境保護局,江蘇 沛縣 221600)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間,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突飛猛進,工業化程度大大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會,但是,這些成績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的,造成了局部地區甚至全國范圍內的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的沙塵暴問題、淮河、海河、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污染問題,無不在提醒著我們:再不下大力氣保護環境,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將蕩然無存,人民的生存都將受到威脅。為了擺脫“先污染,后治理”這一西方發達國家都未能逃過的怪圈,更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為子孫后代造福,中央決定將環境保護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及時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在保證經濟快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執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執法檢查活動為推動,以日常監督執法為基礎,以環境監察執法稽查為保證,以公眾和輿論監督為支持的現場監督執法工作體系??傮w來說,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環境執法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我國已建立起國家、省、地、縣四級環境執法體系,擁有環境監察機構3063個,環境監察人員4.5萬人。通過標準化建設,環境執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體制的快速轉軌、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環境執法工作正處于硬碰硬的攻堅階段。
一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2003年,GDP增長速度達到9%,但主要原材料消耗卻增長10-20%,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電力、煤炭、石油等基礎能源的供應短缺02003年全國GDP占世界的不到4%,消耗的鋼材和煤炭約為30~33%,50%的水泥在中國消耗,對固定資產的過度投資,給環境執法工作帶來新的壓力。
二是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大企業故意偷排偷放,小企業連片污染反彈,違法排污導致嚴重危害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污染事件屢屢發生。四川化工廠違反“三同時”規定強行開車違法排污,導致沱江沿線100多萬人喝不上水,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以上;重慶天元化工廠有毒氣體泄露事故造成數萬人緊急疏散,9人死亡;北京懷柔有毒化學品泄露事故造成3人死亡。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不僅使人民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連起碼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三是環境執法和短期行為的沖突不斷加劇,不法分子以身試法、艇而走險,山西忻州市連續發生三起暴力抗法事件,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四是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明顯提高,依法維護環境權益的意識普遍增強。群眾對環境問題的投訴以每年近20%a的速度遞增,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群眾信訪、上訪的八大熱點之一。
近年來黨中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公民的民主權利提升,維權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全社會乃至全球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形勢的日益嚴重。這些因素使公眾比以往更加關心生存、生活環境,更主動地參和環境保護和建設,依法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各種形式的民間環保社團組織紛紛成立,他們在環境法制宣傳、環境監督、環境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越來越關注環境新問題,各級人大、政協“兩會”有關環境保護的建議、提案占相當比重,并逐年增加。廣大群眾通過舉報、信訪,以及訴諸法律等途徑,維護自身的環境利益。積極適應了公眾環境意識的變化,并從公眾反映的環境新問題中,發現新情況,分析新新問題,探究新策略,下力解決公眾反映的環境新問題,改善環境質量,成為環境執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環境保護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管,但在哪些方面監管、如何監管以及監管的方式、手段,非凡是如何相互配合,對這些重要新問題現行法律、法規缺乏明確的界定。例如現在防沙治沙執法歸林業部門,水資源保護執法歸水利部門,農業環保執法歸農業部門,社會生活噪聲執法歸公安部門,土地利用和礦山開發環保執法歸國土資源部門,海洋污染防治歸海洋部門。我國入世后面對的一些重要新問題如綠色食品等環保產品的認證、環保產業及產品市場準入等方面,也都有相應的執法部門。這種狀況,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保執法工作中的重要特征。環保執法主體多元化,需要以法律為依據加強統一監管,對各有關執法主體的職責和執法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規范,避免多頭執法、交叉執法和執法不到位、執法不作為。尤其要防止和克服部門之間借執法來爭奪各自的利益,損害環境保護整體利益。
隨著改革開放,多種所有制、多種經濟成分,尤其是個體、私有、合資合作、混合所有制經濟迅速發展,非凡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會有大量外資企業進入,執法對象呈現多面性特征、分散化趨向。這種變化,對環保管理部門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摘要:一是進一步明確界定執法對象和執法主體之間的關系;二是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的,保護好執法對象的利益,為執法對象提供良好的服務。為此,要努力探究、分析執法對象需要何種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環保部門能夠給予他們哪些方面的管理和服務,如何根據執法對象的新變化,貫徹好環保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履行好行政執法職能,這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環境保護工作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健全的法律體系和運作方式,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非凡是我國加入WTO后,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
新的形勢下,依法做好環境管理工作,行政管理方式和內容要適應環境保護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相應的轉變,我們將之歸納為四個延伸和六個轉變。
四個延伸是:由污染防治向生態保護延伸;由防治大中型企業污染向防治各類小企業、小攤點污染延伸;由重點治理第二產業向第一、第三產業延伸;由城市綜合整治向農村環境治理、保護延伸。
六個轉變是:由環保抓環保的習慣定式,向建立環境和發展綜合決策機制轉變,努力促進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由單純污染防治向優化投資環境和營造生態環境新優勢轉變,自我加壓,拓寬環保責任領域;由分散的點源治理向區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和依靠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由行政手段為主向運用法律手段為,輔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技術等綜合手段轉變,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城市環保事業由過去政府包辦、直接管理向發揮市場機制功能,按經濟規律發展環保事業轉變;由單要素的管理向多要素、全系統的綜合管理轉變(不是傳統的林管林、草管草、水管水)。
總之,環境行政執法工作要在充分尊重實際的基礎上,加強主體職能建設,使行政管理進一步向規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環保法制工作在不斷發生變化。對環保法制工作的熟悉,也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提高。我們結合各自單位的工作實際,在對當前環保執法工作面臨的新變化和新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若干策略建議。
[1]樸光洙,劉定慧,馬品懿.環境法與環境執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劉國濤.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