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琳 曾 莉
(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南京博物館巡禮》中記載:1997年南京文物局對全市范圍內的博物館進行了調查,以現代博物館意義來確定南京地區博物館的發展水平。當時已有博物館70余座,其中包括社會歷史類、紀念館類、古代遺址類、藝術類、自然類、科技類、園圃類等。相對于其他省市而言,占有相當的優勢,特別是博物館藏品達到380多萬件,每年舉辦展覽200余項,觀眾達1000多萬人次。其中一部分博物館還在兄弟省、市甚至走出國門舉辦展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1]就南京博物館而言,我從紀念遺址類博物館中選擇了幾個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進行現狀分析。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立在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遺址之上。1985年8月正式開放,于1994年和2005年兩次擴建,現占地面積約7.4萬平方米。老館占地2.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該館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紀念性的墓冢。新館于2007年12月13日開放,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四個功能性區域。新館建筑的整體設計形狀為“和平之舟”(如圖1)。新館和舊館通過建筑設計的銜接,構成了雕塑廣場、集會廣場、史料陳列廳、悼念廣場、墓地廣場、祭場、和平公園七大部分。[2]整個新館陳列分為“一大兩小”,“一大”即基本陳列,“兩小”是指一個專題陳列和一個臨時展覽?;娟惲忻麨椤度祟惖暮平佟秩A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陳列面積為5700平方米,分為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從上海攻向南京、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日軍在南京的奸淫與掠奪、日軍在南京的焚燒與破壞、國際安全區不安全、日軍毀尸滅跡與慈善團體掩埋尸體、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等十一個單元展出。專題陳列名為《勝利1945》,陳列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為日軍侵華暴行、14年的艱苦抗戰、勝利大受降、正義的審判、“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等五個部分。臨時陳列展廳面積為800平方米,可供引進一些同類型的臨時展覽。
《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門廳內墻面地面的石材質地粗糙無光,廳內空曠,迎面的墻上塑造出一塊質感很強且銹跡斑斑的巨大鐵板,寓意為鐵證(如圖2)。展館以灰色為主色調的玻璃展柜、鐵質活動展架使陳列統一有序,與外環境的灰色建筑為觀眾塑造一種沉重、壓抑的氛圍。倉儲式、裸露式、前臺式的文物陳列強化展陳效果(如圖3—4)。博物館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結合,大量使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適當根據展示內容采用自然光源(如圖5—6)。展館內部展示采用燈箱、射燈、頂或底射光漫反射光源來表現陳列的特殊氛圍,并采用與建筑環境相協調的展示標識和流線導覽(如圖7—8)。

圖3

圖2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南京總統府,于明朝初年為漢王府,清朝為兩江總督署。1853年太平天國在此興建了天朝宮殿。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7年國民政府在此成立??箲鹬袦S為日偽機關。1946年后復為國民政府和總統府。總統府有東西兩個花園。東花園曾是國民政府行政院;西花園就是金陵兩大名園之一的熙園,曾作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等機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總統府,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1988年8月,中共江蘇省委決定在原國民政府總統府遺址上建設“南京中國近代史博物館”,并成立“南京中國近代史博物館籌建領導小組”。2000年8月,“南京中國近代史博物館”更名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2003年已初具規模。目前,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布在這三個區域中。[3]目前總統府有“晚清與民國”展、“清朝兩江總督署史料展”、“洪秀全與天朝宮殿歷史陳列”、“總統府復原陳列”、“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展、“總統府文物史料陳列”、“國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陳列”這七個長期展覽(如圖9)。
遺址類博物館展廳由于受建筑影響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表現,因此基本上都是原狀陳列或者在建筑入口處做些導向性的主題展板(如圖10—11)。老建筑中的展廳由于受到空間限制,一般流線單一但規整有型。造型采用建筑元素來表現民國氛圍(如圖12)。展廳除原狀陳列直接采用自然照明外,其他展廳基本采用人工照明和自然光照明相結合。人工照明多采用射燈和日光燈系統(如圖13-14)。導覽標識則為自然先照明(如圖15)。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孫中山紀念館,位于中山陵園藏經樓,藏經樓建于1935年,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谷諔馉帟r期,藏經樓遭到侵華日軍的嚴重破壞,1982年,國家撥款重修藏經樓,改為孫中山紀念館。主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外觀為三層,實際中間還有一層夾層。底層為大廳,軒敞明亮,大廳頂部飾有鎦金的蓮花形藻井,流光溢彩,富麗堂皇(如圖16—17)。藻井正中高懸火炬形大吊燈,大廳中央矗立一座孫中山先生半身銅像,正面壁上是陰刻的胡漢民手書《總理遺囑》,兩側是孫中山手書的“人類進化”、“世界大同”楹聯,藍底金字,隸書陰刻(如圖18)。大廳四壁嵌有四幅反映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大型木刻浮雕:“出國宣傳”、“商討革命”、“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廳內還設有大屏幕投影電視,連續播映紀錄孫中山安葬中山陵實況的歷史紀實片《奉安大典》。二樓是一座走馬樓,四周有回廊,可憑欄俯視底層大廳。回廊北壁為長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雕,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木匾底色為寶藍色,金字陰刻。另三面壁上懸掛反映孫中山革命生涯的11幅油畫,這些油畫,以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民主革命為主線,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刻畫了光耀中華的杰出歷史人物,反映了風起云涌的群眾革命運動,給觀眾以深刻的啟示和教育。三樓和四樓是孫中山紀念館的主體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共有五個展廳,分為七個部分。展線長180米,展出歷史圖片共315幅,還有各種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而光輝的一生。[4]色彩以藍色系列為主采用拉毛工藝,使展板呈現出青色花崗石的效果,與中山陵的風格渾然一體。在陳列方法上采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大大增強了展出效果(如圖19—21)。

圖19

圖20

圖21
以上對南京紀念遺址類博物館的展示設計進行分析,從幾個方面對此類型場館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進行總結。博物館展示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它融合了許多現代設計學科內容,在這個系統中,博物館建筑、空間流線、道具、色彩、照明、圖形符號和展品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尤其在紀念遺址類博物館中這幾個方面彼此協調,缺一不可。
[1]南京市文物局主編.南京博物館巡禮[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2]朱成山著.鼎力鑄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陳列設計藝術.南京出版社,2008.
[3]南京中國近現代史博物館.百度百科.
[4]孫中山紀念館.http:∥www.sunyat-s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