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圣誕節,美國人薩拉忽然發現,39件圣誕禮物中,“中國制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家里的鞋、襪子、玩具、臺燈也統統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不禁想到: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全球化時代真的已經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了嗎?于是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全書按實踐順序講述了這場有趣卻又充滿挫折的真實歷險,最終在2006年的元旦,薩拉全家很高興地與“中國制造”重修舊好。
我在網上找到中央情報局關于香港的資料,其描述是“中國特別行政區”。甚至更糟,中情局的官方稱謂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主席胡錦濤是其行政首領。7月1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國慶假日。這勢頭令人不安,不僅是因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是我能想到的最缺乏詩意的地名,而且我很肯定在過去幾個月里,我至少買過兩三件香港東西。在抵制計劃剛孕育的時候,我就該為自己的亞洲地理政治學充些電。
“你還不錯嘛”,過了一會兒上床的時候他說。
他的話聽來是得到了解脫,好像他一直糾結于我的善惡之間。只是最近為了我才算了結了。……
“我很高興我們終于要買中國貨了”,第二天早上我們倆坐進豐田車時維斯說,我從后視鏡里看著他的眼睛。
“是你要買中國貨,不是我”,我提醒他,“而且就這一次”。
“什么是門迎褲?”我問凱文。
他盯了我好一會兒才說出這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是門迎穿的褲子”,他說,“前面很平,褲腿是直的,還有可以掛鑰匙的地方”。
這是早上6:40,凱文剛才宣布只要我買的是門迎褲他都會穿。我打開筆記本上杰·可努公司的廣告單首頁,上面沒有說到門迎或其他任何職業。
“你說的是不是斜紋棉布褲?”我試著問,舉起廣告讓凱文看其中一條棉布褲的圖片。他嘆了口氣,意思是我的問題讓他煩,他然后從坐在沙發上的孩子們中間往前傾了一下,在半明半暗中瞇著眼睛看。
“對,這就是門迎褲”,他說,又不屑地抽了抽鼻子,“斜紋棉布褲,誰聽過這樣的叫法?”
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電視屏幕上。
我們婚后有過一次飛躍性發展。當著幾個證人的面,凱文曾宣稱,我買什么他都愿意穿,只要我不再對他的衣櫥冷嘲熱諷,那里面盡是磨損的卡其布衣服和他參加萬米長跑時得到的印滿廣告的免費T恤。他對自己的形象還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