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恐懼數學的人,我可能根本不會將“孤獨”這種情狀換算為質數,直到讀完愛麗絲和馬蒂亞的故事,一種被抽空的感覺涌上心間,我開始清算這些質數,仿佛童年時走過的悠長、凌亂又陰森的街巷,幻想中有鬼魅出現,童年的愛與怕往往來得更濃烈一些。有些印跡隨著成長已經被淡忘,有些刻在了心底,事實上,刻在心底的這些鬼魅可能會伴隨終生,正如愛麗絲與馬蒂亞的經歷。
愛麗絲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出于虛榮強迫她參加劃雪訓練,動輒讓愛麗絲證明給別人“瞧瞧我是誰”,一次事故使她一條腿落下殘疾,從此被同齡人歧視;馬蒂亞聰明內向,童年時把弱智的妹妹遺棄在公園致其溺水身亡,這件事使他內疚自閉,從此躲進數學的花園不愿與人接觸。于是,一對孿生質數誕生了。
青春期的愛麗絲患了厭食癥,且被同學欺凌;被視為天才的馬蒂亞則以自殘的方式懲罰自己,并拒絕一切友誼。當少女的她和少年的他相遇,兩人在彼此身上發現同類的氣息,同樣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同樣與自己難以和解、同樣因為過去的創傷而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層自我保護的薄膜,于是兩個寂寞的個體從此有了交集,他們默默地把對方視為此生唯一,卻也總是在關鍵時刻一再做出違背心意的決定,終究未能緊握彼此的手。
生于1982年的意大利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在26歲時完成《質數的孤獨》,這本書使他成為意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最年輕的得主。同名電影也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但我覺得電影改編的并不成功,把人物心理世界的真實體驗淡化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質數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數的無窮序列中,它們處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數字一樣,被前后兩個數字擠著,但它們彼此間的距離卻比其他數字更遠一步。它們是多疑而又孤獨的數字。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特別的成員,數學家把相差為2的兩個質數稱之為‘孿生質數’,它們離得很近比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