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帶領7家北京優秀服裝品牌,赴新加坡考察,一則看看愛慕、李寧等企業在新加坡的發展,學習經驗;二則觀看海外市場,為本土企業尋找“走出去”的路線。
灌木期的起點
從200年前的歐洲,到100多年前的美國,再到最近50年的日本,接下來的50年,中國市場正在以其巨大的潛在勢能成為全球商業矚目的焦點和品牌兵家必爭之地。未來50年,中國在哪里?我們需要一個清晰的戰略思路來平穩我們的腳步,而這個思路的起點,正在我們的腳下:中國的服裝產業現在在哪里?從OEM到自主品牌我們站在哪個位置上?
從中國的產業生態環境來看,OEM是服裝產業的野草期,這一時期服裝產業的門檻很低,各種服裝加工企業就像野草一樣迅速蔓延,雖然看起來很繁盛,但是整體水平不高、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含量很低,沒有自主品牌;與之相對,品牌發展是服裝產業的喬木期,這一時期的服裝企業就像喬木一樣,不一定很龐雜,但是都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可以獨立撐起自己的一片市場天空,整個產業實現了資源的優勢集中;而我們現在則正處在這兩者之間的灌木期,一些企業開始做品牌,但還沒有形成規模。
全球化的品牌發展和虛擬經營時代的到來,正在賦予我們一個新的成長機會。在這個新的發展時代,成長的準則不再是加法,而是減法和乘法——通過母體分離實現虛擬經營,把重點轉移到品牌塑造上;通過品牌效應實現附加值的幾何增長,踏足價值鏈的最高端。這正是中國服裝企業下一步的方向與動力。
走出國門 制造變創造
出門行走總是需要一張地圖來尋找路線,中國服裝產業的品牌戰略在邁出第一步時,亦需要一份全球化背景下的服裝產業地圖來考察中國品牌與國際市場的距離。
現在,中國巨大的市場潛能和驚人的發展速度,使世人有理由把目光聚焦東方。21世紀,全球一體化的加速度已將各國的服裝品牌帶入一個前所未遇的生態世界,中國的本土優勢、資源優勢正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不斷轉化,多年來“中國制造”的積累已經為“中國創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方的這個生產大國已經準備好在新一輪的生態變遷中實現崛起。他人做嫁衣很多年,中國的企業迫切地希望打響自己的品牌,迫切地希望走出國門彰顯“中國魅力”,卻不知真正的大牌是沒有國界的,是不突出原產地概念的。中國品牌的真正崛起是弱化表面化的中國特征,把中國元素和諧地根植于世界潮流之中。品牌無國界,市場才能無疆界。
在新加坡這個經濟發達的小國上,最豪華的賭場+商場的金莎酒店,我們可以看到130平米的愛慕旗艦店及瑪斯菲爾旗艦店;烏節路商圈,體育巨頭李寧屹立其中。李寧位于新加坡的這家旗艦店,還強化了客戶體驗。“羽毛球愛好者們將有機會擁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羽毛球運動服以及林丹、陳金和鮑春來等頭號種子選手使用的一流球拍。在店內還能感受到的另一獨特體驗就是球拍穿弦及租賃服務。為了確保產品的滿意度,客戶可以租用球拍試用。”李寧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中國的品牌來到新加坡,開始總是受到“歧視”,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品牌還是原來的抄襲與跟風,人們來到店中,不管多么喜歡服裝的設計,一聽到“made in china”,立刻搖頭轉身就走。愛慕,中國頂級的內衣品牌,在新加坡的商場,開始時卻只擁有小小的幾個展架,也許就是在那時,在他們的心中,已經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中國服裝品牌而奮斗。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中國的三家品牌銷售額層層上升,各大高端市場都會有他們的身影。
無論在哪個國家,當一個品牌的故事能“抓住”當地人的感性細胞,使當地人喜歡傾聽并津津樂道,也就說明,這個品牌已經在當地人心中占據了相當高的“品牌位置”。所謂“向國際進軍”,不只是將店面開在世界某處,而是真正達到所開之地與品牌之間的“精神共勉”和“心靈共通”,當那個地方的人對身邊的中國品牌“視如己出”,通向國際的那扇門才算真正敞開。
“身未動,心已遠”是旅游衛視的經典廣告詞,用在這里,一方面想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給出一種謀略、一份完整路線圖;另一方面,也借旅游的輕松心態帶出一種坦然的態度——中國服裝產業的品牌之路大可看作一次輕松而充實的旅行,不急不躁,踏踏實實地增強思想力與執行力,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