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遺余力地投入。然而我們時不時會碰壁,似乎走進了一個個死胡同。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早教的意義。
早教≠灌輸知識
死胡同: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我帶孩子上各種班,讓他學習一些計算、識字的內容,可他就是沒興趣,這是怎么了?大家都在學啊!
腦科學是這樣的: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早期教育并不僅僅指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拓展智力基礎。大腦的智力基礎之一就是神經元,神經元樹突的分支越多,聯結越密集,為智力的發展就奠定了更好的基礎。那么怎樣的環境和活動能促進這一點呢?
美國加州大學腦科學的研究者們做了這樣一個對比實驗:

研究的結果令人振奮,第3組白鼠的情況最好,因為豐富環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環境中(無玩具)的白鼠擁有更多突觸聯結;并且,樹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時還發現,與單獨放在豐富環境和枯燥環境中的白鼠(第1組和第2組)相比,第5組小籠子里的3只白鼠的學習情況都比它們好。研究者認為白鼠生活在一起時,學習活動就會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豐富環境中時,學習活動就更多了。可見,同伴交往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影響尤為重要,資源豐富的作用次之,空間大小影響更弱。當然最理想的成長環境就是活動空間大、資源豐富、能進行更多的同伴活動。
由此推論,為孩子的早期發展提供豐富的環境是必要的,但這里的“豐富”更強調一種文化資源的充足,比如玩具、書刊及父母營造的學習氛圍等;同時孩子活動的范圍也不僅限于家庭內部,而是讓他的足跡遍及多個有自然現象的角落,以幫其增長知識、拓展視野,比如帶孩子見識季節交替中的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留意生活中的日月星云,風起雨落;觀察身邊的蟲魚鳥獸,人面車流……
分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要想促進大腦的發育,需要孩子與環境的互動,比如在下雨的季節,可以引導寶寶看看雨落下的樣子;聽聽雨點落在石板、草地、桌布上的聲音;伸手接雨點,感受它的溫度和變化等等。總之,給孩子一個多姿多彩的成長環境,同時鼓勵他以自己的好奇心開啟種種探索之旅,如果面對的是“為什么”寶寶,千萬不要壓制和斥責,好奇寶寶更需爸媽的指引和激勵。
從實驗中,我們看到了學習是一種社會行為,與同伴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那么,盡量創造條件吧!讓“與伙伴們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童趣,回歸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知識量≠早教效果
死胡同:樓下寶寶都會認幾十個漢字了,10以內數字也都能倒背。可我家寶寶還都不會,是不是沒開發好?我的孩子不夠聰明嗎?
腦科學是這樣的:讓孩子學習知識并非壞事,能用知識量的多少來衡量教育的效果嗎?還是讓我們從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說起吧!
寶寶初來人間,迅速進入了大腦發育的“快車道”!到3歲時,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大致完成80%;到了6歲左右,大腦發育達到了90%。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也就是突觸,具有傳導神經元信息的功能,一旦突觸形成龐大的“大腦互聯網”,那么信息傳遞也就暢通無阻啦。
新的問題出現了:腦突觸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它主要依靠感官經驗(看、聽、聞、觸等)的刺激。那些積極而適宜的活動能增加大腦神經元接收和應用信息的機會,提高神經聯結的速度、強度與精確度,同時修剪掉無用的突觸聯結,從而形成發達而高效的神經網絡。
聲音
神經科學已經證實,人類生命的最初3年是腦神經細胞形成突觸的關鍵期,而樹突網絡的密集程度是人類智能的決定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在這個階段能學得更多更有效,因為學習有很多種,很多學習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美國教育學家約翰?布魯埃爾(“早期教育和大腦發育”國際研討會)
分享:游戲、生活就是提升能力的媒介
智利兒童神經學家阿曼達?塞斯佩德斯指出,在沒有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的情況下,一味給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是危險的。既然感官經驗是促進智力發育的基石,那么要想讓這片土壤更肥沃,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就是引導他多看、多摸、多碰、多聞、多聽、多動,去獲得玩水、玩沙、玩泥巴、追趕小動物的體驗。
對于4~6歲的孩子而言,除了繼續拓展孩子的認知范圍以外,還需培養孩子相應的能力。比如手眼協調、精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