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英國,參加的第一項活動是一個小學的開學典禮。而校長的致辭主題便是“感恩”。校長的語言優美,從身邊的一草一木、房屋道路、空氣陽光到父母老師、兄弟親朋、店員市長……點點恩惠,細細數來,令人動容。
后來我才知道,11月第4個星期四的感恩節將近,校長的這番話其實也是給全體學生一些提示,一個動員,孩子們能否策劃好一個月后自己的感恩節活動,此番動員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時我就在想,英國人雖然不過感恩節,但校長肯用一個重要的儀式來讓孩子們學習感恩,對于孩子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
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最初,這是第一批來到北美的英國人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成功度過第一個寒冬,并學會播種獲得豐收后,在秋收時節與印第安人一起慶祝豐收的節日,他們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這個節日充滿了溫情,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但遺憾的是,這個節日并沒有讓人們自然地記住并珍視印第安人曾經給予的救助。
可見,過不過節不重要,但懂不懂感恩,真的很重要。
讓孩子懂得感恩,實際上也是讓孩子懂得敬畏,懂得個人的渺小和環境的重要。
讓孩子懂得感恩,實際上是給孩子一雙慧眼,讓孩子能看清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和事都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幫助。呵護好這些幫助我們的力量,我們才能生存得更好。
讓孩子懂得感恩,實際上也是給孩子一種能力,讓孩子能夠知道如何能獲得這些周邊力量恒久的支持。
讓孩子懂得感恩,實際上也會給孩子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會因此知道,他并不是孤軍奮戰。
然而,懂得感恩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學習的,更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也許就從他第一次給你遞拖鞋開始,也許就從他第一次幫你晾衣服開始,你的一聲“謝謝”讓他知道了你的需要,也知道了他自己的作用。
中國有句老話:“養兒方知父母恩。”那是因為中國父母為了不給孩子添任何負擔,把自己的需求都藏了起來。“沒有需要的父母是不可愛的。”這是很多年以前,我在翻譯一篇文章時,始終難忘的一句話。因為這句話似乎和我們的傳統有很深的沖突。但很快,我理解了文中的精妙:孩子只有知道父母的需要,才能在滿足父母需要的過程中鍛煉自己表達愛的能力,還會因此而了解凡事都有不易之處,父母在孩子眼中也因此變得更可愛。
我們卻真的不能等到孩子長大了,再自己去悟父母的付出,而需要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讓孩子不僅僅是把“謝謝”變成習慣,更要珍視眼前的收獲,把內心的感激之情放大,變成回報的行動。
在本期的“生命教育”欄目中,文章《懷一顆感恩的心》向大家介紹了從小培養感恩之心的幾項要點,希望能給大家一點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