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2007年5月,樂清市人大常委會組織7位副市長匯報工作思路,并邀請了社會各階層人士參加旁聽。這種置監督工作于“陽光”之下的“人民聽證”,進一步加快了“透明人大”建設的步伐。
從2007年到現在,“人民聽證”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規范的過程。剛開始實施時,由市人大常委會于年初、年中、年末召開3次專門的常委會,分別聽取市政府副市長關于相關重大事項的情況報告,被外界形象地稱為“一年三考副市長”。
當時,這一做法引起了國內數十家媒體的關注,除了2007年第6期的《浙江人大》對此作了詳細報道外,《南方周末》也對此發表了深度報道,《新京報》還發表社論予以力挺,網上更有2000多條評論就此發表意見。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胡經琨認為,該舉措拓展了人大監督的空間,有利于增強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責任感,對推動責任政府、誠信政府、效能政府和陽光政府的建設,提高其依法履職能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過,那時的“人民聽證”剛起步,更注重其會議的格局和形式,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
2009年9月,“人民聽證”有了新變化,進一步擴大了“聽證”的范圍,報告人從副市長延伸至部門領導,更加突出“人民聽證”的特征,增加了公開辯論環節。與3年前還有一點不同,就是這次會議沒有了以前“圓桌”的一團和氣,而是“對壘”式的面對面辯論。當地溫州網和樂清電視臺對會議進行了視頻直播,讓習慣了聽取政策傳達的公眾,見識了政策制定、辯論的全過程,也看到了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真刀真槍”的部門爭執。
從聽取副市長匯報到對重大事項和政策的辯論,這被認為是進入了真正的監督環節,讓一些久拖不決的問題,一些政策的沖突,在這個平臺上向民眾公開展示,并讓民眾參與討論。對此,2010年第1期的《浙江人大》雜志進行了跟蹤報道。
從2007年5月到2011年9月,我們共進行了15場聽證會,涉及教育、環保、城建、交通、社會治安等51項專項工作,有效推動了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從實踐看,通過“人民聽證”,不斷加強人大監督,督促政府積極推進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并擴大民眾有序參與的途徑和形式,使民意得到合理、有序地表達,為政府工作打下很好的民意基礎。
4年來,在“人民聽證”的逐步發展規范過程中,有關媒體、專家持續關注著我們,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推動作用。尤其是《浙江人大》,作為人大系統的權威刊物,及時予我們以關注和鼓勵,一直鞭策著我們前行,讓我們認識到探索的意義,清醒地看到不足,明確發展的方向。
2011年,“人民聽證”榮獲首屆浙江省公共管理案例“十佳創新獎”,并在全省人大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做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