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與社會》雜志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4次較大的改版,其中2009年的改版是最大的一次。這次改版以“深度報道人大工作和人大制度”為理念,從人大工作及民主政治的角度,觀察分析報道新聞事件,在專業特色及深度報道上下功夫。通過近3年的實踐,證明雜志的改版是成功的,更貼近了人大制度、貼近了人大工作、貼近了人大代表,刊物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法治與社會》也成為宣傳人大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設的主流期刊。
《法治與社會》雜志按照“封面聚焦”、“人大版”、“法治版”、“社會版”四大塊設置欄目。“封面聚焦”屬刊物的獨家策劃,欄目定位要求貼近省人大常委會的中心工作,圍繞監督、代表履職、專題報告、執法檢查、立法、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熱點策劃選題,強調現場感及獨家新聞源,強化獨家觀點,強調建設性及導向性。“人大版”以報道省市縣人大工作為主要內容,分別設置有“特別關注”、“市縣巡禮”、“代表星座”、“辯論大廳”、“人大新事”、“委員論壇”等欄目。“法治版”關注民主法治建設中的熱點事件、熱點問題,從法治的視角解讀立法、司法、行政,主要有“立法經緯”、“法眼天下”、“法案在線”等欄目。“社會版”側重于從社會的角度介入報道人大工作,對一些關乎民生民意民情的熱點社會事件進行深度報道,主要有“焦點觀察”、“民生民意”、“媒體精粹”、“史海回眸”、“前沿視點”等欄目。
選題策劃是一個刊物的靈魂,貫穿于編輯出版的始終。《法治與社會》雜志著重加強“封面聚焦”的策劃,圍繞省人大常委會的中心工作,圍繞立法、監督等社會的關注點,圍繞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些標志性事件、深度的法治事件、關乎民生的重大事件等,做好選題策劃。這些選題大多采用聚焦式、多角度、多側面、超鏈接的方式組織安排稿件,既有對新聞現象的分析、透視,又有專家對客觀事實的評議分析,這樣的組合報道既強化了刊物的品牌標識,又推動了閱讀的不斷深入。這些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積極反響,被眾多門戶網站刊登,受到讀者好評。如《激活詢問權》、《讓人民“食之無憂”》、《立法為民奏強音》、《地方立法:奠定民主法治基石》等。
深度報道能完整反映重要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追蹤其來龍去脈,揭示其實質意義和發展趨勢。由于期刊在時效上不能和報刊電視網絡比拼,而著力去抓新聞的第二落點,使自己的報道求全求深則是它的長處。抓住重大題材,聚焦民主法治領域的熱點問題,挖掘其深刻的法律、社會方面的內涵;以充分的事實吸引讀者,以全面的視角深刻展示,以獨到的見解開人眼界,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大新聞報道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深度報道是在人大的執法檢查,常委會會議、委員發言、代表意見建議、法規審議、監督及其他法律個案的基礎上,尋找那些與民生與人大息息相關的問題,尋找經濟文化社會與人大的結合點,以人大的視角,法治的眼光,對大量的、豐富的材料進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有預測,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揭示事物深層的、發人深思的內涵與本質,引發讀者共鳴。由于深度報道記錄了事件中最感人的部分,觸及了各種事件的最深處,容易達到良好的傳播功效。如《“良法”時代風云錄》、《關注民生——安康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專題詢問》、《綠色機關的節能之道——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人大執法檢查制度史話》等。
法治報道是《法治與社會》雜志一貫的特色,也是雜志深受讀者歡迎的一個法寶。在法治報道中,我們強調準確性與嚴肅性,強調對法律的評析與說法,注重選擇與經濟生活、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重在引導公民學法用法普法,增強公民法治意識,普及法律知識。雜志始終從讀者的需求出發,注重寓教于樂的宣傳形式,堅持“以案例倡導法治理念,以故事解讀法制新聞”,堅持“三貼近”的宣傳原則,用生動、翔實的案例和紀實的筆法,深入報道各類法制新聞事件,極大地增強了刊物的可讀性,使廣大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感受到雜志特有的魅力。
創新是前進的動力,我們把培育名牌欄目,強化核心內容作為提高競爭力的主要抓手。“封面聚焦”是雜志精心
經營的重點欄目,每期一個專題策劃,已成為《法治與社會》的名牌欄目,成為其鮮明的身份標識。話語新聞的“一語驚人”、民主法治評論的“眾議”,人大理論、人大工作探討爭鳴的“辯論大廳”,成為雜志的精品欄目,很好地支撐了雜志的核心競爭力,成為雜志輿論宣傳的重磅武器。
人大期刊是人大宣傳的重要載體,是人大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不斷拓寬人大制度宣傳的領域,增強人大期刊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不斷增強期刊的活力,增強人大期刊的感染力。要克服官樣文章、簡報型文章、八股文文章、純粹會議文章、領導講話、公報等,在文章的風格、語言、表達方式、體裁上下功夫,用通訊、特寫、深度調查、報告文學、圖片等體裁,反映人大履行職權的風采。要注意克服內容枯燥、形式呆板、就事論事等問題,要在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上多下功夫,抓住實質性的問題,寫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報道來。
要加強對人大及其常委會實施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宣傳報道。對人大組織的重要監督活動進行全面的宣傳報道,對法制建設、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監督活動,要進行追蹤報道,對“一府兩院”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努力改進工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活動,要及時進行報道。在宣傳嚴格執法、依法辦事的典型的同時,對于那些嚴重違法的突出案例,要予以曝光,把人大的法律監督與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緊密地結合起來,提高人大期刊的影響力。
人大期刊在反映人大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時要切實符合法律規定,增強針對性。反映民主法治進程和人大工作實績要貼近群眾,吸引群眾,增強指導性和可讀性,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增強透明度和影響力,對立法活動和執法檢查活動中代表、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不同意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作出決議、決定等,運用適當的新聞手段和形式加以報道,彰顯人大的公開性和權威性。
要樹立人大期刊的品牌意識,在經營管理上狠下功夫,在內容創新上狠下功夫,在包裝設計上狠下功夫,力爭辦出獨具人大特色的期刊品牌。
人大期刊應主動適應信息化電子化的要求,充分吸納各方資源,形成辦刊合力。加強與省人大各委員會、市縣人大、人大代表的廣泛聯系,加強與專家學者的聯系,為刊物的發展壯大構建強大的資源優勢。如設立自己的網站、與有關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專家庫、通訊員隊伍、特約專欄作者等,豐富刊物內容,提升刊物品質。
面對互聯網和新興媒體的沖擊,人大期刊只有明確定位,把握方向,在深度報道、品牌建設、機制創新、隊伍建設等方面適應數字化的沖擊,與時俱進,利用新型傳媒技術和現代高科技手段為提高人大期刊的社會競爭力服務,才能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增強期刊活力和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