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圍繞重點、關注熱點、宣傳亮點、釋解難點”的辦刊思路,以不懈探索的精神,不斷更新辦刊理念,創新辦刊形式,力爭辦出水平、辦出精品、辦出影響。
今天,我們愿意和廣大人大代表和讀者一起分享我們辦刊的經驗和體悟,分享我們的思索與執著,分享我們的喜悅和收獲。
新聞與評論,一實一虛,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構成期刊的兩大文脈。“錢塘人語”欄目即體現了雜志一貫堅持的“圍繞重點、關注熱點、宣傳亮點、釋解難點”的辦刊思路,同時也是我們堅持“按新聞規律辦刊、用新聞語言寫作”的一個結果。
——本刊編輯部
“錢塘人語”作為《浙江人大》雜志的卷首語,是編輯部精心打造的一個評論性欄目。經過10年的傾力“雕琢”,目前已成為雜志的一個品牌欄目。刊發的言論連續6年獲得中國人大好新聞大獎,受到人大工作者和讀者們的廣泛好評。
“錢塘人語”欄目發表的評論,是《浙江人大》集體創作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社長、總編輯親自參與選題討論,和文章的修改、潤色,有時還親自動手撰寫。長年實踐,感受幾多。
一是精心選題。《浙江人大》雜志創刊10年來,我們始終緊扣民主法治和人大制度的前沿問題,密切關注和積極參與熱點事件。新聞評論的成敗,一半在選題。如何捕捉熱點,選好題目,關鍵是要思考、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制度價值。如2010年第1期刊發的《敬畏人民的權利》(獲得2011年全國人大好新聞一等獎)一文,我們敏銳地發現了“王鴻舉親自來到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會場,宣讀自己的辭職報告”這一“新聞眼”。這個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卻蘊含著重要的民主政治價值。但僅以此為題,則顯得平板、單薄,缺乏說服力。因此,我們又將“廣州代表被局長強行插話”的新聞事件
作為對照,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根源,得出了“政府
官員在面對人大時截然不同的態度,體現的則是官員對權力來源的不同認識”的結論。
二是借題發揮。選題既定,接下去就是如何謀篇布局。我們認為,要將更多筆墨放在個體事件背后的共性問題的揭示和剖析上。要借題發揮,由此及彼、以小見大,而不僅僅就事論事,浮于表面。如《少歌頌多要求》(獲2010年全國人大好新聞一等獎)一文,經過分析新聞事件產生的內因和外因,我們認為人大代表“8分鐘用來歌功頌德”的根源在于“唱贊歌、勤鼓掌、拍馬屁等不良的傳統“官場文化”和“問題說得太尖銳容易被‘邊緣化’”于是“套話空話”滿天飛的政治生態。這個政治生態,就是面上的問題,就是關系全局的共性特征。
三是收放有度。客觀而言,人大題材的評論涉及的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都很強。如果火候不夠,則欠缺新意,沒有鋒芒,食之無味;而如果火藥味太重,則與引導輿論,指導實踐,推動人大工作無益,甚至有可能走入“禁區”,觸碰“紅線”。因此,在寫作上,重點要把握好火候,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在憲政和法律的框架下,針砭時弊,建言獻策。如《說了不能算了》(獲2008年全國人大好新聞一等獎)一文涉及的問題看,解決代表建議“年年提,有關部門年年拖”的“病癥”,靠“無畏的言說,還只是監督的第一個層面,后續的監督跟進顯得尤為關鍵。只有嚴厲的問責,相關的承辦部門才不敢懈怠,不敢‘忽悠’代表的建議;只有嚴厲的問責‘長跑建議’才會變成歷史的名詞。”“人大問責”成為了全文的一個落腳點。
此外,除了立意新穎,論述精當,新聞評論的文字表達也很重要。人大評論不能陷入“說教式”的高談闊論,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應該“接地氣”、“入人心”,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表達出深刻的道理。《敬畏人民的權利》一文,采用了“貴人”相助、甘居“二線”,“大而化之、浮皮潦草”等生動的語言,拉近與讀者距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