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駕車行駛在德國魯爾區各個城鎮和鄉村,美麗的草場、森林、房舍在路邊一閃而過。
魯爾是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工業區,以采煤工業起家,發展了煉焦、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這成為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物質基礎。戰后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但這里曾是德國污染最嚴重地區。1958年,德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里希·伯爾曾這樣描寫魯爾區:“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不停地排出紅褐色的污水,懸浮顆粒在空氣中飄浮,戶外的一切東西都蒙上了一層黑灰……”這里的氧氣含量曾跌至15%左右!
如今,這里卻找不到“濃煙滾滾”的情景。各個城市按功能建立了科學園區、創新工業園區、服務產業園區、工業遺產旅游園區、生活園區等。在一個個創新工業園區,豎著一塊塊廠牌,上面寫著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時髦的詞語。據悉,德國企業500強有37家總部設在這里,特別是能源類企業。
杜伊斯堡港是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之一。昔日,這里曾是人們船運煤炭和鋼鐵的地方。如今,大部分貨物是高科技產品、葡萄酒等。
以足球俱樂部沙爾克04聞名的城市蓋爾森基興附近,有一個“太陽能公園”,數不盡的太陽能面板就像組成了一片藍色的海洋。該項目由當地政府和民眾一起投資數百萬歐元建成,每年可以減少1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會展業也是魯爾區的“無煙產業”之一。埃森、多特蒙德等城市組成了“世界頭號會展地”,每年舉行60多種國際主導型會展,吸引約600萬參觀者。
讓筆者沒有想到的是,竟然還能在魯爾區發現很多老廠房。不過,它們都已經改頭換面。奧伯豪森有一個117米高的巨型煤氣儲氣罐,1989年已經停用,如今成為了一個藝術展廳。在一幅示意圖上,還標出了以前的工廠、煙囪所在的位置。2010年,這里舉辦了一場天文展覽,旨在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了解太陽系。在過去十幾年里,各種各樣的藝術展不斷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前來。
在魯爾區街頭,豎立著一個個一米高的灰色盒子,上面裝著像天線一樣的感應器。這是城市里嗅覺靈敏的鼻子,叫作“空氣指針”,它可以對城市里的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同時進行測量,并計算和傳送相關數據。街頭的私家車上,幾乎都貼著綠色的圓形標識。原來,這是“環保區”標識。環保區指的是在受汽車尾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設立的特定區域,只有尾氣排放達到一定標準并貼有環保部門頒發的環保標志的汽車才能在環保區內行駛。比如,綠色的標志說明環保等級最高,廢氣排放情況解決得最好。為了鼓勵綠色出行,魯爾區還建立了德國首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路寬5米,沒有交叉路口,沒有紅綠燈,騎車行走方便快捷。
魯爾區是歐洲最密集的居住區之一,占全國1.3%的土地上生活著500多萬人——占全國人口的9%。經歷了幾十年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魯爾區發生了巨大變化,還當選“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在世界各國為碳排放問題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魯爾人已經在享受“貨真價實”的低碳生活,他們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行動比爭吵更實用,再黑的天空也能變藍!
編輯:田亮 美編:苑立榮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