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擁煤海,是山西人的驕傲,但事故頻發、環境破壞也一直是山西人的痛。2009年,省長王君推動全省上下進行煤改,最初曾受到省內外、商界政界的各種壓力,后來,中央肯定、多省取經,全國掀起煤改風暴。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山西煤改取得成功。9月10日,在山西省政府的5號樓二層小會議室,王君擠出時間,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回顧了艱難的煤改歷程。
“煤老板變成股東了,事故變成故事了”
一直以來,有人稱山西是全國的“鍋爐房”,山西人也為“點亮全國一半的燈,燒熱華北一半的炕”驕傲。據統計,建國60多年來,山西省累計生產原煤120多億噸,外調90億噸,總產量和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的25%和80%。如果將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外調出省的煤炭全部裝上火車,車皮可以繞地球40圈;如果將其筑成截面為49平方米的城墻,相當于35條“黑色”的萬里長城。
但山西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上世紀80年代,山西人以“村村點火,鄉鄉冒煙”形容煤礦“多、小、散、亂”,煤礦一度發展到7000多個,其中大部分是產量極低的小礦,資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每年破壞和浪費的煤炭資源約14億噸;另一方面,挖煤還造成占全省總面積1/10的土地裂縫、塌陷。中小煤礦的事故數量增多,相當于大礦的17倍。“帶血的煤、帶血的GDP”使山西形象極度受損。到2007年底,山西礦井數量仍有2600座,其中30萬噸以下小煤礦占70%以上。煤炭產業粗放的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改變,安全基礎依然薄弱。
在山西,煤炭問題既是產業問題、經濟問題,又是民生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作為地道的山西人,王君從大同礦務局局長到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江西省副省長、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再到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絕大部分工作與煤炭相關。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襄汾縣發生尾礦庫潰壩特大安全事故,省長孟學農引咎辭職。時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的王君,趕往現場指導搶險救援,并擔任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組長。事故發生5天后,他出人意料地就地轉任山西省委副書記、代理省長。從那時起,大家對他如何治理煤炭大省充滿期待。
2009年4月15日,山西省政府下發《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的目標是: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控制目標調整為1000座,兼并重組整合后煤礦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300萬噸/年,礦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年……中國有史以來范圍最廣、力度最強的煤炭資源整合在山西拉開帷幕。
兩年后,王君說,“采礦秩序好了,效率高了,腐敗少了,煤老板變成股東了,事故變成故事了”。
“不做,對不起山西3500萬老百姓”
環球人物雜志:當時是什么促使省里下決心,推動這場全面改革的呢?
王君:山西煤炭業粗放的發展模式和安全生產狀況一直讓人擔憂,就像一個人得了場大病,身體的全部功能紊亂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于事無補,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煤改符合煤炭行業長遠發展,是山西發展繞不過去的坎、不得不走的路,早走比晚走好!我不做也能過得去,但對不起山西3500萬老百姓,更無法向山西的未來交待。
環球人物雜志:這次煤改把煤礦門檻一下子提高到
8mhSfuFioQJzeh8U2rpOVA==單井90萬噸,大批民營小礦被兼并,有人抱怨,有人說違法,請問這次煤改的依據是什么?
王君:長痛不如短痛。煤礦單井產量標準的不斷提升,是隨著科技發展水平、安全生產要求不斷提高相應提出的。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06年國務院批準在山西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2007年底出臺的《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等,都是煤改的政策依據。
環球人物雜志:此次煤改,煤老板反應強烈,溫州煤老板曾發起“萬人簽名活動”,浙江省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還向全國人大、國務院上書抗議,甚至有煤老板把棺材抬到縣政府門口。阻力為何如此大?
王君:現代社會,經濟利益已成為能源的伴生物,利益集團之間盤根錯節。阻力大是因為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大蛋糕”。煤老板原先以很低的價格取得了開采權,日進斗金,煤改切斷了他們暴富的財路,抵觸是意料之中的。
環球人物雜志:一些煤老板認為整合并購是按政府指導價,而不是按市場價進行,他們的煤礦是以“白粉價”買入,而以“白菜價”賣出,由此心生不滿。政府怎么兼顧他們的利益?
王君:這個過程中,我們嚴格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區分國家資源和法人資產,資源收益體現國家利益,資產價值全部歸法人所有。
至于說“白粉價”買入、“白菜價”賣出,一種情況是煤老板把未采資源的利潤都算進去了;另一種情況是煤老板之間層層“倒賣”,“最后一棒”接手者所付價格當然遠高于“第一棒”價款。但對于政府來講,補償只能以“第一棒”價款為準。對于違法倒賣、“地下”協議等不正當利益,法律不會保護。
對于手續合法的煤礦,我們當時按照采礦權依法有償流轉的原則,不僅要求兼并企業向被兼并煤礦退還剩余資源量的采礦權價款,還區別不同情況按原價款標準分別給予50%或100%的經濟補償,應當說切實保護了原采礦權人的合法合理利益。
環球人物雜志:部分外地煤老板認為兼并過程中利益受損,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甚至把山西列入了投資“黑名單”,這會不會使山西招商引資遇冷?
王君:其實不會。煤老板可以入股整合后的大礦,而對于退出煤炭行業的資金,山西省也出臺了政策,鼓勵、歡迎他們投入旅游、服務等行業,投資大門始終是敞開的。
“消失的不是煤老板,而是小煤礦體制”
環球人物雜志:大批小煤礦被兼并,煤老板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眾多媒體報道的熱點,國進民退的話題更是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議。您如何看這些說法?
王君:這次資源整合過程,也是一個以現代企業替代傳統煤炭企業的過程,是一個股權結構多元化的過程。有的煤老板選擇轉讓產權,有的成為新企業的股東,一部分做大做強的則參與整合小煤礦,應該說,通過這一輪煤炭資源整合,消失的不是煤老板,而是小煤礦體制。
在整合后保留的1053處礦井中,國有辦礦占19%,民營辦礦占28%,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辦礦占53%。形成以股份制企業為主要形式,國有、民營并存的辦礦格局。民營企業作為接管主體,“三分天下有其一”。
關閉礦井方面,不僅關閉了民營企業的中小煤礦,國有重點企業下屬的落后小煤礦也關了。所以,“國進民退”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大進小退”、“優進劣退”。
環球人物雜志:2009年上半年,山西煤改正在進行時,煤炭產量首次落后于內蒙古,丟掉了幾十年的老大地位,而且是全國唯一一個GDP下降的省。您就不怕自己的“經濟考試”不及格嗎?
王君:整合進行的時候,恰逢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山西既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又要遏制安全生產事故多發頻發的態勢,扭轉被動局面,非常不容易。但經濟發展速度退一步,是為了將來進兩步。事實證明,我們的經濟發展正越來越好。2010年山西省生產總值達到9088億元,同比增長13.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個百分點。
環球人物雜志:歷時兩年,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工作的預期目標是否實現?
王君:經過整合,山西省礦井個數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個減少到130個,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淘汰,70%的礦井生產規模達到90萬噸以上,全省煤炭工業形成了大基地、大集團、大煤礦的新格局,產業水平、產業集中度、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邁入了“大礦”時代。煤改后,山西煤礦資源回收率將由平均15%提高到80%以上,煤炭資源可開采能力延長1倍,過去能采100年的煤炭資源可以延長到200年。
礦井數減少了,但煤炭產量并沒有下降,2011年1至8月,山西省煤炭產量5.6億噸,同比增加22.6%,全年煤炭產量預計達8億噸以上。
“我是礦工出身,他們是我的兄弟”
環球人物雜志:有報道稱,2009年,你在看望襄汾潰壩事故受難者家屬時及在屯蘭礦難事故處理會議上兩度落淚。當時是什么觸動了你?
王君(沉默片刻):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至今回想起遇難者家屬痛不欲生的樣子,我的心里還是酸酸的。
我出身礦工,礦工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兄弟,我了解井下的工作,了解礦工生活。每一位出事的礦工身后,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我感同身受。反過來,這種傷痛刺激了我減少、直至消除礦難的決心和勇氣,我希望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父母不再失去兒子。
環球人物雜志:山西的省長被人稱為“坐在火山口”上,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王君:“火山口”主要是因為前幾年山西礦難不斷,對于任何一個接任者都是壓力。我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成長歷程每一步都凝聚著家鄉父老的關愛和支持。我們的責任是要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辦好!
環球人物雜志:你認為怎樣才能當好一省之長?
王君:我覺得,做事第一不能貪圖眼前政績,要立足長遠,抓住重點。第二要講究方法,遵循科學。第三要堅持不懈,一抓到底。這樣做事,遇到困難都是暫時的,肯定最終會得到國家的支持、百姓的擁護,壓力也就轉化為了動力。當然,還得要有對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情感。萬丈高樓平地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量變才能發生質變。就是要“做個老實人,干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