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滿分150分 答題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閱讀題 共70分)
甲 必考題(45分)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化危機是現代文化哲學的另一重要主題。雖然文化模式同經濟和政治體制相比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它并不是亙古不變的,相反,在較大的歷史尺度上,文化模式也會經歷著重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與政治經濟變化相比,往往更為深刻。具體的文化特質和文化習慣的變化往往是潛移默化和不知不覺的,而一個地域、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根本變遷則常常要經歷某種文化危機的過程。一般說來,文化危機是指主導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即支配和左右人們行為的普遍的文化習慣開始失范,不再能夠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意義上的生存意義和根據。文化危機可以表現為文化觀念的激烈沖突、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意識形態的“斷裂”等。文化危機時期往往是文化批判的時代。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危機在中外的歷史上都發生過。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曾分析過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所經歷的以“逃避自由”為特征的文化沖突和文化危機。他認為,中世紀雖然缺乏自由,但人卻憑借著同周圍世界的天然聯系和自在的文化模式而獲得生存的自在的意義和安全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封閉的傳統世界,一種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開始生成。這種變化引發了深刻的文化危機,因為,人“不再生活于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封閉社會里;世界成為沒有邊界的,同時也是危險的。由于人失去了他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失去他生活的意義,其結果是,他對自己和對生活的目的感到懷疑”。“逃避自由”的現象正是這一文化危機的極端表現。
相比之下,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文化危機更為深刻。文藝復興之后,以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背景,理性文化模式成為西方社會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然而,進入20世紀后,西方歷史呈現出極其復雜的情形。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有增無減,人類向大自然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因此,許多人依舊深信理性文化和技術發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的技術征服和統治卻帶來一系列人們所未曾預料的結果:不但被征服的自然在生態等方面重新恢復其自身的自然性,正在而且將繼續無情地報復人類,而且人用以征服自然的技術本身也愈來愈成為自律的和失控的超人力量。結果,人在完全是自己的造物的屬人的世界中,表面上是自由的,實質上從生產到消費,從工作到私人生活均受到無形的異己力量的擺布。面對按照技術原則組織起來的龐大的社會機器,個人的渺小感、無能為力感油然而生,空虛、孤獨、畏懼、煩惱、異化、無意義等開始籠罩著人們的文化心態。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有影響的文化思潮。
(選自《文化哲學的主題及中國文化哲學的定位》,有刪改)
1.根據原文,下列對“文化危機”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所經歷的文化沖突和文化危機是以“逃避自由”為特征的。
B.所謂“文化危機”是指支配和左右人們行為的普遍的文化習慣開始失范,不再能夠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意義上的生存意義和根據。
C.文化危機可以表現為意識形態的“斷裂”、人的精神上的“不在家”、文化觀念的激烈沖突以及文化心態的失范等。
D.中世紀深刻的文化危機是由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封閉的傳統世界,一種理性的自由的文化模式開始生成的種種變化而引發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化模式同經濟和政治體制相比具有相對穩定性,但是,在較大的歷史尺度上,文化模式與政治經濟變化也一樣會經歷著重大的變化。
B.文化批判的時代往往是文化危機時期。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危機在中外的歷史上常常發生。
C.因為許多人依舊深信理性文化和技術發展的美好前景,才使得人類向大自然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條件。
D.一個地域、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根本變遷則必然經歷過某種文化危機的過程。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是一項( )
A.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文化危機更為深刻,東方幾乎沒有經歷過任何形式的文化危機。
B.文化模式同經濟和政治體制相比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文化模式很少有變化。
C.存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思潮成為有影響的文化思潮是在當時人們的文化心態在自己的造物的屬人的世界中受到影響的背景下產生的。
D.文化危機產生后使得人們的文化觀念激烈沖突、人的精神“不在家”、意識形態“斷裂”。
二、詩文閱讀(36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19分)
我為什么喜歡讀書
[埃及]阿巴斯·阿卡德
我愛讀書只是因為在這個世界我只有一個生命,而一個生命對我來說是不夠的,一個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動因都激發起來。
閱讀——而不是別的,可以給我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為它從生命的深處增加了生命,盡管它并不能在時間上延長它。
你的思想是一個思想。你的感覺是一個感覺。你的想象是一個想象——如果你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的話。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想與另一個思想相會,借助你的感覺與另一種感覺相會,那么,事情就不止于此了:你的思想變成了兩個思想,或者你的感覺變成了兩種感覺,你的想象變成了兩個想象。絕不僅僅如此!由于這一相會,你的思想變成了數百個有力度、有深度、有廣度的思想。一個思想是一條被分開的小溪,但許多相會在一起的思想,則是融匯全部溪流的大海。這二者的區別,正如廣闊的天際和洶涌的波濤同狹窄的堤岸和有限的輕波之間的區別。
很多問題,也許表面上或標題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將其歸到這個本源上來,那最遙遠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蟲的天性和宗教哲學有什么關系呢?宗教哲學與一首抒情詩和一首諷刺詩有什么關系呢?這首詩或那首詩與一段復興史或一場革命有什么關系呢?一個人的生平與一個民族的歷史有什么關系呢?從表面上看,許多事情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它們都是一種生命的物質,都是從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還要歸回到那里去。昆蟲的天性是對生命初始的一種研究。抒情詩或諷刺詩,是一個人的生命在愛情和報復時的兩塊燃燒的木炭。民族的復興或革命,是千百萬人心中生命波濤的洶涌澎湃。偉大的個人的生平,是一個生命對其他生命的展示。所有這些都在同一個大海中相會。他人把我們從溪澗引向浩瀚的大海。
在閱讀時,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尋求這一切,也不知道這一愛好是從這一愿望中產生出來的,但是我喜歡閱讀了。我從我所讀的東西中發現了這一廣泛的聯系。
我喜歡書,因為一個生命對我來說是不夠的。一個人盡管可以吃,但他絕不可能吃下比一個胃的容量還要多的食物;盡管可以穿,但他絕不可能穿比人體所能穿的還要多的衣服;盡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落腳。然而,當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長時,他就能把許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擴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換的那種愛情的成倍增長,亦如兩面鏡子間疊映出的那張像那樣層出不窮。
(選自《意林》2007年第9期)
4.根據文中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3分)
A.“一個思想是一條被分開的小溪,但許多相會在一起的思想,則是融匯全部溪流的大海”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
B.第二自然段中“更多的生命”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感覺、想象等。
C.第五自然段中,“這一愛好”和“這一愿望”分別指的是喜愛讀書和尋求個人思想的擴展。
D.閱讀可以給我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這里的生命不僅僅指有血有肉的生命。
5.下列四句名言中,與本文的旨趣最為接近的一項是( )(3分)
A.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法國]羅曼·羅蘭
B.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法國]孟德斯鳩
C.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好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法國]伏爾泰
D.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岸。——[瑞士]凱 勒
6.結合本文,談談你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薦一本你喜歡讀的書給身邊的同學,說說你的推薦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9題。(11分)
愛的哲學
[英國]雪 萊
泉水總是向河水匯流,
河水又匯入海中,
天宇的清風永遠融有
一種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萬物由于自然律
都必融匯于一種精神。
何以你我卻獨異?
你看高山在吻著碧空,
波浪也相互擁抱;
誰曾見花兒彼此不容:
姊妹把弟兄輕蔑?
陽光緊緊地擁抱大地,
月光在吻著海波:
但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選自《雪萊詩歌精粹》)
8.這首詩所揭示的主題思想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這首詩運用了哪種藝術手法來表現主題?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1)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你無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紛紛逃避。(雪 萊《西風頌》)
(2)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正忙著工作,/______________。我在茅屋前面站著,我不知道為什么。(泰戈爾《園丁集》)
(3)禁受不住過多的粒子/_____________,/我像看到高貴的額頭/______________。(瓦雷里《石榴》)
乙 選考題(2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論沉思
[印度]泰戈爾
我們只有通過沉思,才能認識最高深的真理。當我們的意識完全沉靜在沉思之中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那不僅是一種獲得,而且是我們與它的合一。
因此,只有通過沉思,讓我們的靈魂與思想的最高峰聯系在一起時,我們所有的活動、言辭、行為才能變得真實。
讓我在這里為你們引用一段在印度經常被引用的有關沉思的話吧:
我沉思宇宙創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創造者”這個詞的含義由于經常使用而變得庸俗了。只有當你把廣漠的宇宙整個帶進你直覺的視野之時,你才能說,神從他那無限的創造力中創造了這個世界。但神創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每時每刻連續不斷地創造。
所有這一切表明了創造者無限強大的意志。它不像萬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認同的某些抽象物。但這段話說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認可了我的崇拜,因為它屬于一個至上者,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抽象。
這個力量體現在哪里?
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們的意識。
由于這世界在我的意識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聯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沒有意識、沒有那種至上意識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為世界。
神的力量一經迸發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們的意識,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識。它的分裂往往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實際上,創造的這兩個方面正如它們出于同一來源一樣,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因此,沉思意味著我的意識和外部廣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這種統一在何處呢?
在那偉大的力量之中,在發射出自我意識和外部世界意識的偉大力量之中。
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棄絕自我,使我與一切創造物融為一體。
這就是我們引用的有關沉思的精義,我們要用心記住這話——反復地背誦它,直到我們的心靈安定下來,排除一切迷亂雜念為止。這里沒有損失,沒有畏懼,沒有要我們忍受的痛苦——我們與別人的關系變得單純、自然——我們變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領悟真理,去生活,去運動,并在沉思中去獲得我們的存在。
讓我再告訴你們有關的另一段話,那是在我們的學校里,孩子們沉思和每日祈禱時所使用的一段話:
給我們意識,讓我們在其中頓悟——你是我們的父親。
然而,這個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完全實現,這就是我們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們祈求能夠在我們的意識中實現這一真理,我們祈求能夠這樣去做。
當我們完全實現了這個偉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將以它的謙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溫馨中去表達它自己的真理。
我們在祈禱中有時雖然沒有用我們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認識所用的詞語,而只是機械地說出它們的發音,然而它們使我們得到滿足。“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詞。
因此,在我們的沉思中必須更深刻地理解“父親”這個詞的意義,以使我們的心靈處于它真實的和諧之中。
(選自《泰戈爾文集》)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5分)
A.作者認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因而意識之外有一個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棄絕自我,使我與一切創造物融為一體。
B.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有關“沉思”的兩句話,并圍繞這兩句話展開分析,挖掘出“沉思”的精義所在,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自我存在的思考。
C.“我沉思宇宙創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中的“創造者”與“神的力量一經迸發就向前奔涌”中的“神”,二者屬同一對象。
D.“由于這世界在我的意識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聯系。”這里的“另一面”就是上文說的“我們的意識”。
E.本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義,簡潔的語言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體現了泰戈爾認識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2)第六自然段說的“創造者無限強大的意志”具體體現在哪里?第十七、十八自然段出現了四個“真理”,這四個“真理”的內涵相同嗎?請簡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結尾將“沉思”說成“父親”,意在說明什么?有何表達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結合本文及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如何做好“沉思”?(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蘇格拉底與商鞅
傅道彬
公元前4世紀兩位東西方思想家的死,沉重而耐人尋味。一位是希臘的蘇格拉底,一位是中國的商鞅。蘇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相隔60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蘇格拉底是典型的雅典公民,他從根本上維護民主政權的利益,而他卻被民主政權通過公民大會表決處死;商鞅是秦國最得力的臣民,他建立了秦國集權的威嚴,但他卻死于自己的法律。后來逃亡的路上,沒人敢收留這位變法的重臣,因為依照他創立的法律,收留來路不明的客人是要坐牢的。
說蘇格拉底維系民主恐怕會招來非議,因為蘇格拉底對當時的雅典民主政權屢屢出言不遜,而試圖建立更有力量更具權威的貴族政治。生活在專制的社會里的人們對民主社會寄予過高的期望,其實民主社會絕非完美。西方一些學者已經指出民主是最不壞的制度,這就意味著它不是最好的制度。既然不是最好的,就允許有人異議,就允許改善改良,使之臻于完善。從根本上講,蘇格拉底對民主的批判,是要改善民主制度的。
其實民主的根本是對人民利益的最終關懷,而不是簡單的多數人的意見。在民主的低級階段,最容易把民主理解為多數人的意見,如果我們說愛因斯坦與一個白癡的意見具有同等意義,大概不會有人同意。但在決定多寡的表決里卻未必不是如此。因此蘇格拉底干脆說:“我認為,要想得到正確的判斷,要根據知識,而不應根據多數。”蘇格拉底把個別的多數與普遍的知識(真理)已區分開來;普遍的真理并不在個別的多數之中,民主不是多數嗎?如果民主不是多數,那它不又成了獨裁者的天下?如果我們發揮一下蘇格拉底的思想,多數應是真理的多數,知識的多數;而不是情緒的多數,表決的多數。
這樣蘇格拉底們不得不尋求一條知識民主的路線。知識民主不是簡單的表決多數,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理性選擇。民主政權的基礎是廣大的知識公民,這是符合蘇格拉底的一貫精神的。“知識”問題是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問題。蘇格拉底的問題可以概括為X是什么,他不斷發問“是什么”“為什么”,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知識等。蘇格拉底式的追問本質上是一種民主精神,因為獨裁與專制是最害怕發問的。
在知識面前蘇格拉底是虔敬的。認識自己探求知識本身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無知。蘇格拉底說:“我除了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外,還能知道什么呢?”這同專制政治里目空一切的自信是多么的不同。所有的獨裁者無不相信自己壟斷了真理。
蘇格拉底與商鞅的時代被稱為軸心時代,它創造了人類賴以生活的文化基礎。而值得注意的是,當蘇格拉底以知識去尋找和實踐公民政治時,中國的思想家尋求的是臣民政治。法家更是不遺余力地倡導臣民政治,這一點商鞅更有代表意義。
公民是需要知識的,而臣民只需要蒙昧。我在情感上不能接受法家的理論,不是因為其倡導嚴明的法律,而因為他們對知識的蔑視。商鞅毫不掩飾其愚民弱民的理想。他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同時商鞅鼓吹民勇,但這民勇是失去民智的民勇。在他的理想國里,民便是有呆滯的目光,只知耕種只知作戰的民了。其實封建統治者最高興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臣民。要造就這樣的臣民,即先弱民愚民,就要先剝奪其求知的欲望。用商鞅式的推斷就是“民不貴學問……則勉農不偷”。商鞅式的話語是壟斷式話語,它潛藏于中國官僚政治的肌膚里,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
與蘇格拉底相比,商鞅顯然太不關心知識了,他更注重的是策略是計謀。他不僅輕視臣民的知識,連自己的變法也只能算一種計謀,而不是知識基礎上的正義和真理。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初見秦孝公先游說以帝道,繼之以王道,但秦孝公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他只好選擇了霸道。這也就是說變法并不源于他的信仰,而僅是一種生存策略。商鞅對于封建君主而言,最多也不過是獻計獻策的謀士而已。但是陪伴著一個專制的君王,僅靠生存的聰明是不夠的。秦孝公死后,商鞅便因謀反的罪名而被追捕,以至于他死后,秦惠王還把他五馬分尸。
民主與專制以不同的方式殺死了兩位思想家,這多少讓熱切向往民主的人有些失望。蘇格拉底的悲劇意味著現代民主只能是知識的民主,理性的民主,它不僅僅是多數人意見的投票權,否則民主有時也會失去理智也會犯錯誤的。但這并不說明民主和專制的意義是相同的,民主有時也犯錯誤,但它可以改正錯誤,而一旦發生了專制,錯誤便不可更改。民主是最不壞的制度,因為它是最不壞的,所以它可行。而獨裁者往往能勾畫最誘人的所謂理想藍圖,暴君常常借助漂亮的口號來推行專制。這似乎給人們提個醒,諸種比較,還是選擇最不壞的。
在民主化的進程里我們應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
(選自《領導文萃》2003年第8期)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蘇格拉底與商鞅同處于公元前4世紀,上帝用一種請君入甕的方式同他們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在人類思想的源頭東西方的兩位偉人都創造了一種民主思想。
B.蘇格拉底與商鞅都被他們締造的思想和制度所毀滅,但他們都分別以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締造的東西發揚光大。
C.由于商鞅太不關心知識,變法也只能算一種計謀,而不是知識基礎上的正義和真理。
D.民主的根本是對人民利益的最終關懷,而不是簡單的多數人意見。
E.民主與法制是相對而言的,現代社會中既需要大批公民也需要大批臣民。
(2)蘇格拉底與商鞅的根本死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蘇格拉底與商鞅分別試圖建立一種怎樣的政治體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說:“在民主化的進程里我們應多一些公民少一些臣民。”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達題 共80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黑體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熄燈鈴已經響了,他還在七手八腳地收拾著明天回家要拿的行李。
B.我看見就在那一瞬間,大黃狗忽然戛然而止,不再跟車追趕。
C.西方詩歌很難譯得形神俱備,板滯或晦澀常使我意興索然。
D.便民箱、井蓋、金屬垃圾桶被盜,名草名花不脛而走,這些發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現象,令人氣憤。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3分)
A.電影《英雄》上映以后,李馮的同名小說也備受青睞,觀眾認為其畫面精美,善于營造視覺氛圍。
B.今年春節期間,形象再現杜甫《兵車行》、“三吏三別”等代表作內容的磨漆壁畫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向游人開放。
C.因特網作為傳媒,可以在世界范圍內使各地的人們憑借計算機的互聯來共享信息,對此經常上網的同學深有體會。
D.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梭羅的《瓦爾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積極的思想傾向,因而文筆清新自然,又充滿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泰戈爾不僅是這樣告誡人們如何對待人生,而且也通過對一些無名小卒、無名花朵的禮贊,來倡導一種為創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獻身的人生精神。_______。
①而是以它質樸、華麗的沉默,顯示出內在的美,裝點著大千世界,給人們帶來芬芳②像那無名的花朵,比起蕭蕭的樹葉來,它沒有那暴風雨般的聲響③小花自有小花的性格,小花自有小花的芬芳,它純潔、簡樸、沉靜不就是那默默地為人生而獻身的精神體現么④人們不會因為那富麗堂皇的牡丹和絢麗多彩的菊花,而去看輕無名的小花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6.下面一段文字,本著簡明的原則,應當保留的三處是_________________。(5分)
倘若(1)一個沒有崇高理想的人,就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樣,不但(2)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或者(3)做什么,而且(4),就是(5)連今天做什么以及(6)為什么要這樣做,都(7)弄不清楚。
17.仿照下面畫橫線的句子,另寫兩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示例相同。(6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樂,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個祝福,我送你一個東海;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請以“最好的風景”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