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水劈柴。我寫下這四個字,時光又悄然漫過來,年輪又一圈圈蕩開……
源遠流長的水,生生不息的柴,使歷史變得親切,使生活變得恬靜。
我常常在月夜里,一遍遍地吟詠這四個字,聲調高低錯落,如哼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回味悠長。
我想說,擔水劈柴,是生命最優美的姿態。它集合了女人的陰柔之美和男人的陽剛之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展現,讓我看到村落里裊裊的炊煙和碧空中溫暖的雁陣……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擔水劈柴,樸素到僅用這四個字就足以概括。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根脈,就是這樣在土地上深深地扎穩的……
做一個平凡的人,擔水劈柴;守住一顆平常心,擔水劈柴;過一種平靜的生活,擔水劈柴。
我理解的幸福,有著兩個層次。
正如佛家所言:禪悟之前,擔水劈柴;禪悟之后,擔水劈柴。
擔水劈柴,平靜實在。
平靜實在地過日子,心滿意足。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國畫大師李麟廬送給家父的一幅水墨白菜圖,畫上的題詩是那樣的怡然自得:“菜葉綠,做湯羹;味平淡,趣悠長。”
擔水劈柴,讓生命化繁為簡,讓心境回歸平和,讓思想過濾雜質,讓自己活得輕松而又真實。
用樸素與單純,開墾生命中最豐美的田園。
生活在都市,我們何嘗不是在擔水劈柴呢?
擔歲月之水,劈天地之柴,把平淡的生活過出滋味來。
擔水,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劈柴,一分為二地認識世界。
擔水劈柴,是一生修煉的功課,讓我慢慢地去體悟。智慧,一瓢瓢在灌溉;混沌,被一斧斧劈開。
從擔水劈柴到擔水劈柴,心靈漸漸通透,天地越發遼闊,活得更加明白。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心中有佛,依然擔水劈柴……
一個用心生活的人告訴我:從前讀陶淵明,她只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趣。現在她明白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為有了“結廬在人境”的平靜坦然,才能有“采菊東籬下”的超脫與浪漫。
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才發覺快樂真的是源于內心。一個人的快樂、安寧,取決于心靈所抵達的地方。
那是一個人的旅途,一個人的車站。
時光還在靜靜地流著,年輪漸漸地加深了……
(選自《靜水流深》)
◆靈犀一點
這篇哲理小品,把高度的生活內容用簡潔的四個字“擔水劈柴”加以提煉,實際上表明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其中有這樣幾處發人深省:
一、擔水劈柴是生命最優美的姿態。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生活其實就這么簡單:擔水,比喻從生活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劈柴,比喻要一分為二地認識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
二、幸福的兩種層次。即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物質層次指的是樸實、單純、平淡的幸福生活;精神層次指的是心靈的安寧、快樂。擔水劈柴是物質的,因為這些都能看得見,摸得著,很具體,很實在;擔水劈柴也是精神的,因為人們從這些簡單的日常勞動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悅——自我價值的認識與肯定,情操的陶冶——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獲得快樂的途徑。快樂其實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一個人是否快樂,“取決于心靈所抵達的地方”。這個“心靈所抵達的地方”,就是超然的淡定,簡單的生活態度,對自己的看重,對生活的熱愛。
【汪茂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