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父親,這個神圣的字眼,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陪伴我們一生。父愛是山,承載著太多的風風雨雨;父愛是海,包容著太多的風云變幻;父愛是春雨,滋潤著我們干涸的心田;父愛是清流,滌蕩去我們心頭的塵埃。感受父愛,才能理解生活的艱辛;享受父愛,才更覺得生活充盈;回報父愛,則是每一個做子女的義務和責任。
讓我們一起來回味那充滿暖意的父愛,一起來聆聽父親那些深沉不倦的教誨,并祝愿天下所有的父親健康快樂!
選文1
父親的手提箱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我父親去世兩年前,給了我一個小手提箱,里面裝滿了他的手稿和筆記本。他用平常那種玩笑調侃的口吻要我在他走后讀一讀,走后的意思是說他離開人世。
“你就看一看。”他說,看上去有點不好意思,“看看里面有沒有你用得上的東西。也許等我走人的時候,你可挑選一點兒東西發表。”
在父親到我辦公室來留下了手提箱之后一個星期,他又來看我。和平常一樣,他給我帶來一塊巧克力(他都忘記我已經48歲了)。像平常一樣,我們隨便閑聊,笑談生活、政治和家庭瑣事。最后,那個時刻到來了,我父親的眼光移到了他留下手提箱的那個墻角,看到我動過了他的手提箱。我們互相注視著,隨后是令人壓抑的沉默。我沒有告訴他,我已經打開過手提箱,已經嘗試閱讀里面的內容。相反,我轉開了我的目光。但是他理解,正像我理解到他已理解,正像他理解到我已理解到他已理解。但是所有的理解都只深入了幾秒鐘。因為我的父親是個樂天派,是個容易相處的人,他對自己有信心:他用一貫的方式對我微笑。當他離開我的房子的時候,他重復嘮叨著所有那些可愛的讓人振奮的事情,還是個父親的樣子。
像平常一樣,我看著父親離開,心里嫉妒著他的快樂,他的滿不在乎,他的鎮定自若的脾氣。但是我也記得,那天在我的內心也有過一道愉悅的閃光,讓我感到慚愧。它是由這樣的想法引起的:可能我沒有過父親那樣舒適的生活,沒有他那樣快樂或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是我把生活奉獻給了寫作——你們已經理解……我慚愧我當時是那樣想過的,而以我的父親為代價。在所有人中,我父親是從來沒有給過我痛苦的人,是讓我自由的人。所有這些都應該讓我們記住,寫作與文學都和我們生活的中心所缺少的東西緊密關聯,和我們的幸福感或負疚感緊密關聯。
他說這些話,并不是為了試圖要我相信他對我的好評,或是為了把這個獎當做我的目標;他說這些話,就像一個典型的土耳其父親,為了給兒子支持的力量,鼓勵兒子,說著“總有一天你要成為一個帕夏!”多少年來,不論什么時候他看到我,他都用同樣的話來鼓勵我。
今天,當我站在瑞典文學院,站在授予我這一偉大獎項偉大榮譽的尊敬的院士們面前,站在尊敬的客人們面前,我確實衷心希望我的父親能和我們在一起。
(選自《讀者》2007年第5期,有刪改)
點讀
本文節奏舒緩,作者用充滿真情的語言,回憶了父親對“我”的影響,尤其是對“我”寫作事業的影響。行文上,本文開篇用父親給“我”的手提箱設置懸念,以激起讀者閱讀興趣;接下來作者并沒有順理成章地寫自己急于打開手提箱,揭示其中的秘密,而是深情地回憶了父親和“我”的日常生活以及父親對“我”的疼愛和尊重,吊足了讀者的胃口;最后作者點出“我”所取得的成就與父親的鼓勵是分不開的。至此,本文的主旨已清晰可見。本文情節曲折有致,感情深沉而真摯,含蓄而又充分地表達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選文2
父子情
□舒乙
我童年時代的記憶中第一次真正出現父親,是在我兩歲的時候,在濟南齊魯大學常柏路的房子里。不過,說起來有點泄氣,這次記憶中的父親正在撒尿。母親帶我到便所去撒尿,尿不出,父親走了進來,做示范。母親說:“小乙,尿泡泡,爸也尿泡泡,你看,你們倆一樣!”于是,我第一次看見了父親,而且明白了,我和他一樣。
再見到父親時,我已經是15歲的少年了,是個初三學生。他給我由美國帶回來的禮物是一盒礦石標本,里面有20多塊可愛的小石頭,閃著各種異樣的光彩,每一塊都有學名,還有簡單的說明。聽他的朋友說,在國外他很想念自己的三個孩子,可是他從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寫過信;他倒是常給朋友們的孩子,譬如給冰心先生的孩子們寫過不少有趣的信。
我奇怪地發現,此時此刻的父親已經把我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大人對大人的平等態度。他見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稱呼“舒乙”,而且伸出手來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樣。高中畢業后,我通過了留學蘇聯的考試,父親很高興。五年里,他三次到蘇聯開會,都要專程到列寧格勒去看我。
雖然父親誠心誠意地把我當成大人和朋友對待,還常常和我討論一些嚴肅的問題,我反而常常強烈地感覺到,在他的內心里我還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東北出差,臨行前向他告別,他很關切地問車票帶了嗎,我說帶好了。他說:“拿給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車票,知道準有車票,放的也是地方,他才放心了。接著又問:“你帶了幾根皮帶?”我說:“一根。”他說:“不成,要兩根!”“干嗎要兩根?”他說:“萬一那根斷了呢,非抓瞎不可!來,把我這根也拿上。”父親問的這兩個問題,讓我笑了一路。男人之間的愛,父愛、深厚的父愛表達得竟是如此奇特!
對我的戀愛婚事,父親同樣采取了超然的態度,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他送給我們一幅親筆寫的大條幅,紅紙上八個大字“勤儉持家,健康是福”,下署“老舍”。這是繼礦石標本之后,他送給我的第二份禮物。
直到前幾年,我才從他的文章中發現,父親對孩子教育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生前他并沒有對我們直接說過,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終于懂得了愛的價值。
(選自《百年人文隨筆·中國卷》,有刪改)
點讀
本文是一篇充滿真情的回憶性散文。本文在寫法上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表達“父子情”,如寫父親示范尿尿,從美國回來送“我”禮物,和“我”握手,送“我”皮帶等,都是正面描寫。“聽他的朋友說,在國外他很想念自己的三個孩子”,給冰心先生的孩子們寫信,則是間接描寫。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能比較全面、客觀地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更加清晰,更加豐滿。二是所選的事情都是平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然而正是這些小事卻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三是人物的語言個性化,讀了這樣的語言,你會覺得這樣的語言只能是老舍的,如“拿給我瞧瞧!”“萬一那根斷了呢,非抓瞎不可!”等。讀到這里,一個親切自然而又慈愛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選文3
傅雷家書(節選)
□傅雷
記得我從13歲到15歲,念過三年法文;老師教的方法既有問題,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績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從16歲到20歲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沒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績好一些。20歲出國時,法文的知識只會比你的現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國,半年之間,請私人教師與房東太太雙管齊下補習法文,教師管讀本與文法,房東太太管會話與發音,整天改正,不用上課方式,而是隨時在談話中糾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國的知識分子家庭中過生活,已經一切無問題。十個月以后開始能聽幾門不太難的功課。
可見國外學語文,以隨時隨地應用的關系,比國內的進度不啻一與五六倍之比。這一點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倫時也聽他談過。我特意跟你提,為的是要你別把俄文學習弄成“突擊式”。一個半月之間念完文法,這是強記,絕不能消化,而且過了一晌大半會忘了的。我認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點,學得慢一些,但所學的必須牢記,這樣才能基礎扎實。貪多務得是沒用的,反而影響鋼琴業務,甚至使你身心困頓,一閑下來即昏昏欲睡。——這問題希望你自己細細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決心更改方法,與俄文老師細細商量。一切學問是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
提早出國,我很贊成。你以前覺得俄文程度太差,應多多準備后再走。其實像你這樣學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學一年也未必能說準備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與中國人來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國人堆里。
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并不調皮的人要調皮而結果反吃虧,一個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后,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其次,你對時間的安排,學業的安排,輕重的看法,緩急的分別,還不能有清楚明確的認識與實踐。這是我最為你操心的。因為你的生活將來要和我一樣的忙,也許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時間與區別事情的緩急先后,你的一切都會打折扣。
(選自《傅雷家書》,有刪改)
點讀
本文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本文寫法上最大特點是:詳略結合,主次分明。前半部分詳寫“我”學習外文的實踐,告誡兒子要改進學習方法;后半部分教兒子如何做人,“對時間的安排,學業的安排,輕重的安排,緩急的分別”等,都是略寫。這種寫法的好處是主次分明,給人以深刻而全面的印象。此外,文章在敘述的過程中,還有適當的富有哲理的議論。如“一切學問是沒有速成的,尤其是語言”“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正如一個并不調皮的人要調皮而結果反吃虧,一個道理。”哲理性的議論,不但增添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深度,引人思考,而且給人以智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