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我沒有出生在那個擁有魯迅先生的年代;可是很幸運,我生活在擁有魯迅精神的時代。
一個時代,總會有一個時代的悲哀。先生所在的時代,滿是悲哀的色彩。同樣地,每個時代也有屬于每個時代的光明,因為總有那么一些人清醒著,并努力地喚醒那些熟睡的人。比如那些我們所熟知卻并不熟悉的游行場面,那些澎湃的激情。比如刺痛了那些早已習慣了黑暗的眼睛的先生的《吶喊》《彷徨》。
這就是光明嗎?這就是那希望之光嗎?
“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先生總是能夠指出生活中本質的傷痛,并為人們指明方向。因為有血和淚,便有了心,也便證明了是人,而且會痛。
這便是所謂的存在嗎?覺悟的時候,還知道有傷?因為這一點存在,這一點希望,這一點微弱的光亮,先生沒有放棄,執著地讓它像星星之火般燎原。先生是覺悟者,所以先生在燃燒自己的同時一直忍受著傷痛。先生知道,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國家的希望。而且,只有這些勇于奮斗的青年,才能拯救這個苦難的國家。
那個時代,沒有選擇的路,難有生存的路。可先生卻為青年指出了正確的路,這也是先生一直追求的希望之路。我一直在想,先生在選擇文學之路時,有沒有躊躇過。或許,那后來的希望之路,也是先生在思想的彷徨中走過來的,和現實一樣,是條艱難的路。
先生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先生會有害怕的時候嗎?怕戰友的鮮血,怕孩童的哭泣,還是真的怕“走的人多了”?可先生自己,卻是一個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像先生這樣堅守信念的無畏的勇士,走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路。或許,百年之后,路已經不是原來的路了,但先生依然為世人所銘記。先生所找到的希望,縱然不再屬于我們,但總會在遙遠的天際發光、發熱,指引著我們。我們不會放棄希望,我們會在各自的路上留下腳印,正如先生所說:“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在希望之路上,我們一往無前!
點評
本文寫法有新意,不落窠臼。作者善于選擇感想點,聚焦于點,緊扣《魯迅箴言》中關于希望的名言談感想。作者圍繞魯迅的經歷,結合魯迅的人品,聯系魯迅的作品,有感而發,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厚度。
【作者系四川省安岳中學鳳山文學社社員,指導并置評:陳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