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向大家推薦了“心飲茶房”的幾款主題茶席,作者選擇契合的茶品,由對茶性的認識出發,選擇茶的泡制方法,再由此決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圍繞這個內容而配合,呈現出的茶席自然帶有鮮明的季節和地域性。戶外得天獨厚的環境往往使得茶席更加具有明顯的地域和季節特征,如何增加其親近感以及凸顯主題便成了茶友們最考究的問題之一。本期我們將延續上期的話題請大家一同探討如何在戶外茶席中展現季節、地域風俗等細節。
秋韻
作者:茗仙
茶品:正秋寒露傳統正炒鐵觀音
茶道:工夫茶泡法
地點:長沙月湖公園
席具介紹:席布:民間手工麻織品,陶作坊竹簾;茶盤:鑲貝老舊奉茶盤;主泡器:宜興紅泥紫砂壺;壺承:掛釉陶制壺承;勻杯:臺灣陶藝家全手工作品;品茗杯:景德鎮青花山水品杯;杯托:日本錫器;水方:長沙銅關窯仿古陶罐;茶巾:土布手繪小方巾;茶罐:福建萬仟堂唐風小茶罐;茶則茶荷:自制品;茶則架:紫砂仿真玉米茶寵碎片;花器:臺灣陶藝家柴窯作品;花材:秋枝秋葉秋草;煮水器:云南民間手工打制99銀壺;爐具:臺灣“建窯”酒精爐;坐墊:民間手編玉米皮草墊;用水:瓶裝農夫山泉。茶席主題介紹:收到安溪茶友寄來的正秋寒露鐵觀音,是最開心的事。茶湯甜潤、口齒留香、回甘生津、韻味綿長。但是,總覺得就這么關在家里喝著,就差那么點感覺,沒有喝到茶的極致。正好有茶友發起邀請,以深秋為主題,大家各自用紫砂壺來擺席品茶,進行一次有趣有益的茶文化交流。這讓我茅塞頓開。是啊,為什么不把我至愛的正秋寒露鐵觀音帶到大自然中間去7去真正的秋色里擺上一個茶席,方能體會到什么是秋韻。
編者點評
金秋是分享收獲的季節。明黃、墨綠、楓葉紅,色彩的運用不僅突出了茶席的主題,也與戶外的斜陽相互輝映。荼品選擇了鐵觀音秋茶作為時令茶,呼應了主題。茶具選擇上,作者加重了陶器的比例,增強了茶席的親近感,亮眼的銀壺提亮了原本有些“蕭瑟”的主題。
草席野餐茶
作者:悅寧
茶品:臺灣高山茶
茶道:Fusion法
地點:南加卅忪園席具介紹:煮水器:荷蘭鄉村銅壺;泡茶器:
早期紅泥壺;勻杯:老軟瓷奶杯;品杯:老軟瓷意式咖啡杯;茶倉:老軟瓷糖罐;茶則:臺灣仿日抹茶匙;茶荷:竹君制竹器;則置:不知名廢物利用;潔:有啥用啥,天然材質顏色搭配即可;茶點:手工餅干和青瓜三明治。茶席主題介紹:徜徉綠草上,依偎在藍天白云懷抱中,這樣的下午(避開日照當頭),該怎么以茶來歡度呢?在平原上,高山茶壯闊之氣反而能刺激慵懶的飲食欲。茶具選擇顏色活潑帶有陶土成份的,沖泡方式越輕松方便越好;煮水器是荷蘭鄉村銅壺,我把銅蓋換成瓷蓋,避免帶有金屬味的水蒸氣滴落水中;泡茶器是紅土,仍然保持與煮水器不同的五行屬性。
編者點評
戶外品茶不僅能夠欣賞自然美景,更能感受茶的清新鮮爽的味道。茶席總體給人舒適隨意的感覺,茶器皿“五行”的選擇也不難看出作者的用心。中西茶器的混搭不僅增強了實用性也兼具了視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