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總總的茶藝、茶典、茶文化的讀物中浸淫太久了,一俟捧讀《茶翅高飛》(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種愉悅感從心底油然而生,繼而,如嚼一枚精心泡制的橄欖,越嚼越有味。畢竟,不管紅茶、綠茶、普洱、鐵觀音,茶本質上還是一種產品。當然,茶讀物的使命就不應拘囿于普及茶知識,品味茶文化,更要發展茶企業,塑造茶品牌,壯大茶產業。從這一角度而言。著眼于茶企品牌打造的《茶翅高飛》的問世自有其不言而喻的經濟價值。
作為從經營實戰的角度系統闡釋茶葉行業如何開展品牌營銷的實戰書籍,是為茶界出版界首創。從此,中國茶人有機會系統學習茶葉品牌的運作策略了。簡單說,《茶翅高飛》內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歸總了作者十余年來服務茶企總結提煉的茶企品牌塑造中的22個誤區。第二部分主要闡釋茶企品牌塑造的關鍵環節,以指導地方政府與茶葉企業抓住要害,迅速崛起。第三部分充分展示了作者多年來親自操刀的茶企品牌案例。鮮活的事例讀來仿佛身臨其境。
作者謝付亮、朱亮長期從事管理咨詢工作,茶企是其輔導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其低成本塑造品牌的思想頗為業界稱道,所以書中從品牌打造誤區到案例展示,無不隱約閃現著作者的親歷親為與中國茶業界的現實。諸如茶企品牌塑造中把商標當品牌、把企業視覺形象當品牌,認為塑造品牌必須打廣告、做茶葉品牌就是做宣傳、茶企規模小不用做品牌,獲獎了就自然有品牌,經銷商不用做品牌等等。活生生的業界場景被作者搜集、剖析、提煉,讀來或振聾發聵,或如醍醐灌頂。隨手摘一段話,相信茶行業者并不陌生:
不少中國茶葉的品牌謀略恰恰相反,往往重點打造茶葉公共品牌,淡化茶企品牌的創建和發展,結果形成了這樣的局面:有品類,有產地,卻無茶企品牌,數以萬計“有姓無名”的中小茶廠慘淡經營,苦苦支撐,常年徘徊于虧損邊緣,最終難免淪為“賣苦力”的原料供應商。這種情況在重慶、貴州、云南、安徽,甚至在浙江,比比皆是。
其提煉之準確,總結之到位,無不引發茶業界同仁情感共鳴與思想的溝通,如《中國名牌》雜志總編輯、商務部品牌專家顧環宇在評價《茶翅高飛》時發自肺腑地說:“中國茶,舉世皆知國人驕傲,在市場面前卻有‘立頓在口龍井洗手’的品牌之悲;煙酒茶,中國最該出品牌的領域。酒,茅臺絕塵高入云端,五糧洋河奮勇爭先;煙,紅河紅塔威風不墮,白沙利群鼓勁向前。所有中國茶行業者,靜心品茶之際,更該深品的是中國茶葉品牌快速崛起之道。”
如果說懇切的闡述糾正了茶企發展過程中的思維誤區,能夠有效幫助業界擺脫“理所當然”思路導致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那么大量案例的亮相給希望品牌快速崛起的茶企指出對號入座之徑。茶葉公共品牌案例、茶葉品牌傳播案例、茶葉品牌定位及命名案例、茶葉媒體品牌案例、茶葉人物品牌案及茶葉品牌調研案例各個精彩,各有韻味,每個案例都像一個奇幻的故事,例如,針對茶行業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矛盾,作者指出:“茶企品牌及茶企的產品品牌才是茶葉行業競爭的基本單位,公共品牌并不是茶葉行業競爭的基本單位。地方政府或茶葉企業,不能把發展公共品牌作為中國茶葉品牌運作的主要目標,更不能作為全部目標。”
此外,“0元首富茶”“白茶娶妃”“潘安賣茶”等案例都值得茶人細細咀嚼,畢竟真佛只話家常事,在作者的真心真言中,我們看到的是品牌導師一份對同業者的真誠,十多年的品牌秘訣全都兜漏出來了。這些經驗不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容易掌握學習。是真正可以復制的,對地方政府茶企具有指導意義,正如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劉仲華教授所說:“品牌運作是中國茶葉行業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當務之急。作為茶葉行業的第一本品牌營銷實戰專著,《茶翅高飛》問世是一場及時雨,令人振奮,其必將幫助地方政府及茶葉企業孕育更多的強勢茶葉品牌。”
經歷了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雙重歷練的兩位作者,品牌理論功力扎實,曾有專門品牌著述,善于提煉總結,如“一分錢做品牌”“文盲營銷”等思想;再如,針對“市場調研”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也點出了發人深省的誤區。道出了市場調研的“三個第一”原則和“三立三跳”原則,引導業界全面反思過去的調研行為。《茶翅高飛》中的文字風趣幽默,作者善于將常用語言“添油加醋”發揮一番,如“一流的茶葉品牌要做好二流工作”、成就茶企老板品牌必須遵守“三綱五常”原則、品牌定位要標新立異,也要“隨波逐流”等。所以讀來輕松,既看得懂,更用得上,讀者易于把握茶葉品牌運作的核心環節。潛移默化中共助中國茶葉插上翅膀,比肩并最終超越“立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