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說的茶藝歌舞是針對茶道表演而來的,我們認為有關(guān)茶的內(nèi)容要超過60個百分比才可以稱作茶道表演。基于這個理念,我們先談?wù)勈裁磧?nèi)容可以從茶道表演中刪除。
有些編舞者認為直接伸手去提水壺泡茶太過簡單,沒有看頭,所以在握住壺把之前要先來個“孔雀開屏”的掌勢;有人認為茶道是柔和的,泡茶的每一個動作不可以直來直往,所以在打開壺蓋或放下壺蓋時都要以弧形的路線前進,結(jié)果看到的盡是在茶具間畫圈圈。尤有甚者,在動手泡茶之前或在沖水后等待浸泡的那段時間,會來一段雙手或及于手臂的舞蹈,如宗教手印的演出。這些或許能加強主人想要述說的屬于自己的茶道內(nèi)涵,但由于離茶道的本體尚有一段距離,反而容易沖淡茶的本體魅力,而降低茶道的俱足性。所以我們主張刪除這些不重要的動作。
有些稱作茶道表演的內(nèi)容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如掛牌為唐代茶道但卻不是唐代的泡茶方式,也不是那個時候存在的茶道思想。有些稱作是現(xiàn)代茶法的表演,將第一泡說成為了衛(wèi)生的理由必須先行倒掉,杯子必須在壺旁的茶船內(nèi)側(cè)身轉(zhuǎn)動,稱為燙杯,泡茶的功夫就從指頭轉(zhuǎn)動杯子的聲音看出端倪的。這些茶道表演雖然不應(yīng)該說成對或錯,而只能說是好與壞,但其表演內(nèi)涵的茶道占比一定是不足的。
有位從事茶葉買賣的業(yè)者表示懷疑,他說有次電視臺到他店里采訪,他就以老師教的那套較為平實、單純的方式泡茶給記者看。看到一半記者就一副不滿意的樣子問道:“你會這樣把壺在船緣上刮兩圈、提著壺在每個杯子上點一點嗎?”他回答說:“會”。那位攝影記者就要他表演這一套,記者說這樣比較有看頭。這讓我想起音樂廳的獨唱會,這位記者一定會質(zhì)疑:那么有名的演唱家為什么連一點簡單的舞步都不會,也舍不得配幾盞燈光,雇用一些伴舞人員。他想到前幾天在巨蛋球場的那場又唱又跳的音樂會,這時簡直就要睡著了。
高校聲樂系是不太安排娛樂性表演課程的,他們較注重聲樂的基本功、音樂理論與思想的理解,天天練唱,天天練琴占去了大半的學習時間。數(shù)年下來,才有辦法可以不要擴音器就可以讓全音樂廳的人聽清楚他的演唱,才有辦法不依賴閃爍的燈光、伴舞的人員、以及亮麗的服飾與舞動的肢體就可以支撐100分鐘高張力的獨唱會會場。因為他要維護較高純度的音樂,他盡量舍棄可能分散欣賞者注意力的項目。因為他是音樂家,他要以聲音表達他的思想與美感境界,他不要因為自己功力的不足而必須借助太多其他的非聲音媒介。
有些茶友會認為有了音樂相伴或增加一些肢體的舞動不是可以讓茶道表演的氣氛更加優(yōu)美與有趣嗎?沒錯,但那是音樂與舞蹈在幫腔,觀眾或參與品茗者對茶的關(guān)注度是被分散的。如果有人解釋為專心就不會被干擾,那又何必多此一舉?如果有人認為配上這些元素會讓茶道表演更有看頭,那是因為茶道表演的內(nèi)涵與張力不足;如果有人認為配上這些元素可以增加更多的觀眾群,那又脫離了茶道表演的專業(yè)性與嚴肅性,要轉(zhuǎn)移到茶藝歌舞的話題去了。
高職或高校的茶文化科系。其課程規(guī)劃上應(yīng)該以泡茶原理與實踐作為核心的第一圈(茶湯是中心點),以茶葉制造、茶葉識別、茶會舉辦、品茗環(huán)境為第二圈,再佐以藝術(shù),如書法、繪畫、音樂、詩詞等,與思想,如哲學、美學、宗教等課程為第三圈。如果行有余力,再加上美儀訓練。要是將教學重心放在茶道表演或茶藝歌舞的創(chuàng)作、設(shè)計與實踐上,將引導學生往表演效果努力,忽略了茶道的基本功力,這對茶文化長遠發(fā)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