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鑒賞一張茶道作品時,不應以茶人泡何種茶類、規(guī)定該茶在何地生產,或者強制性要求所用茶具必須來自什么地方,去判斷這張作品的質量的主要原因。茶葉、茶具可來自世界各地。每一地區(qū)的茶人可擁有自由與主張采用哪一類,它重要的是如何表達茶道的內容、內涵,以及有屬于自己思想性的風格,不受任何產品或產區(qū)的影響。以鋼琴家為例,當傅聰演奏蕭邦的《波蘭舞曲》時,人們不會在意他是在演奏一支由波蘭人寫的曲子,而是欣賞他對音樂的投入感情和卓越的演奏技巧。
所謂有個性風格,即是:基本功要做得一絲不茍。溶入表現時卻有自己的姿勢與氣勢。比如說書法,它有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寫篆要有篆的樣子,寫草要有草的樣子,那是經過千錘百練的練習所得,但如果一直如此下去,就僅僅只是摹仿而沒有突破。如果在一個“字”里面,沒有藏著任何“字體”,純粹“喜歡怎樣寫就怎樣寫”,那是不行的,那只能算是涂鴉;如果以為“寫下來的就叫作書法”,那是異想天開;如果能在基本功的基礎上加入本身思想性的主張,那樣才算是有風格的書法。
茶道風格的形成也是如此。茶道作品的好壞,是從有形的泡茶動作去表現。當一種沖泡技法得到有系統(tǒng)的提煉,并且,這種手法能夠將茶湯應有的味道與水準發(fā)揮得很好,它就會將一個單純泡茶的主題變得宏大、凝練而立體,因此產生無形的美的價值與張力。這就是成為一個好的茶道作品必須感動人的地方,也就是我們要說的風格。
茶道風格的形成有三種手法:第一種繼承傳統(tǒng),是過去的時代、過去的人已經沿用開來,當代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照做。比如印度喝馬薩拉香料茶、北京喝蓋碗茶,這種傳統(tǒng)較為通俗,也相對缺乏變化,單調,不必有什么文化準備。
有些傳統(tǒng)轉向更多娛樂價值,比如四川的長嘴壺功夫茶藝,固然讓人容易接受,不會產生障礙,但總覺得少了一點什么。太傳統(tǒng)的,并無適時加入新生命的茶道,它會逐漸被淘汰,或只變?yōu)槿藗兊囊粋€生活習慣或民俗表演而已。
另一類傳統(tǒng),是純粹歷史的烙印,一切形式與細節(jié)都經典完美,這類完全改不動、代表著一種強烈文化精神的茶道,只能當作一種儀式進行,假以時日或許都將進入博物館成為古董一比如日本茶道。古董必須讓其維持最原始典范的風貌,或膜拜或仰望,不應再改造或變更它的樣子,或隨便詮釋它。
第二種風格是在傳統(tǒng)茶道上再創(chuàng)作,由所謂的正宗原產地,被正式或非正式帶到各地去,比如中國閩粵地區(qū)的傳統(tǒng)工夫茶,傳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這種當時屬于從外地來的茶道。經過多年當地色彩的感染,其中部分地區(qū)已將之加以研發(fā)或修改,變成一種再創(chuàng)作,成為“當地傳統(tǒng)”。
第三種茶道風格的形成是純創(chuàng)新的風格,每個時代都應該有人去嘗試做,雖然,一百年里也許只會出現一個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比如ThomasSullivan于1903年破天荒實施茶包運用,因而締造一種全新的喝茶文化;比如臺灣的蔡榮章于1980年將小壺茶法立下典章制度、1983年建立茶湯考試制度,為當代茶藝創(chuàng)造革命性理念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