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是座很“潮”而且很有故事的城市。悠哉漫步,或者搭乘公車,游覽于熙熙攘攘的鬧市區,每行一小段,總會不經意地捕捉到這樣混搭的風景:時髦的高樓大廈間,露出黑瓦灰墻建筑古香古色的一角,或是夾藏著“海派味”十足的石庫門。華燈初上時,閃爍的霓虹燈給這座城市抹上了靚麗的濃妝,艷而不俗,尤其是處在甬江、余姚江與奉化江三江交匯處的“老外灘”,新舊建筑錯落其間,再加上耳邊還時不時傳來軟綿綿的“阿拉阿拉”的寧波話,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此情此景,似乎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離它不遠的上海。其實,“老外灘”和“阿拉”并非上海的原創,真真切切是寧波的原汁原味,只因上海的名氣超過了它而已。
不過,寧波雖“潮”,并不代表它因時尚元素豐富而缺少傳統的文化底蘊。從近的說,它是近代“西風東漸”的窗口之一;從遠的說;它是唐宋以來“海上茶路”的起點之一;再遠的說,它是中國新石器文明的誕生地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座繁華都市的背景不僅山靈水秀,而且是翠綠芳馥的——車水馬龍的背后與外圍環繞著靜謐秀補的茶山,不管是徜徉茶園采茶踏青,抑或造訪茶廠品新茶,抑或閑坐茶館品茗賞景,或靜或動,都能成為浮游于急管繁弦生活的現代都市人的一種詩意棲居方式,畢竟久居城市之樊籠,便生“復得返自然”的向往。
也正因如此,便有了以下這一段在甬城荼鄉賞游的經歷,盡管天公不作美,行程也有些分散,這讓整個旅程看起來不太盡人意。但有時缺憾也是一種美,因為這種美是在完美時不一定能看到的。也或許,缺憾之美可遇不可求。
一、親見望府茶誕生
時間:AM09:41
地點:寧海望府茶業有限公司
這是個多雨的季節。清晨,天空飄起了細密的雨絲。落在枝椏樹葉上,讓春意更加奪眼。遙想雨中茶園,應是霧嵐溟瀠,綠翠濕人衣。8點30分,我們踏著細雨,乘上大巴前往距寧波市約78公里的寧海縣。這座濱海的縣城,東瀕象山港與三門灣,西倚天臺山之余脈,以出產望府茶、望海茶著稱,并且還是明朝學者方孝孺、“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國畫大師潘天壽等英杰的故里。
車從南出城,沿甬臺溫高速路一路南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進入寧海縣城。五六分鐘后,車駛入寧海縣科技園區,在幾排青灰色的廠房前停住。這幾幢廠房看起來很有現代化的氣息,建筑風格整齊劃一,每層樓都鑲嵌著海藍色的寬邊線條,手拉式的玻璃窗光可鑒人。這里便是寧波望府茶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的寧海望府茶業有限公司。
我們在企業的產品展示廳前下了車,公司的接待人員早已泡好了茶,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喝茶。呷了幾口茶,接待人便引著我們來到二樓的茶葉生產車間。按照有機茶產品認證要求,所有進入廠房的人員必須穿上塑料鞋套,車間負責人便給我們一人派發了一雙鞋套。車間寬敞而整潔,湖綠色的地板上看不到一個雜物哪怕是一枚散落的茶葉,不遠處鋪著一張碩大的竹席,上面堆著兩堆還未精制的毛茶。廠房中央及通風窗下,井井有條地排列著各種茶機,身穿工作服的制茶師們在運轉的機器前忙碌著。在廠房的盡頭,有數排擺放著水篩的不銹鋼晾青架,水篩里是新采的茶青,均為嫩綠的一芽一葉。這時,有個師傅抬起一個水篩,走到一部狹長的茶機前。同站在機前的另一個師傅把茶青倒進喂料口里。“這是微波殺青機,從這個(喂料)口進去,讓鮮葉更均勻地殺青。加熱138℃,茶(青)迅速升溫,可以很好地保持茶的色香味。”其中一位年紀在50歲上下的師傅隨手抓起一把殺青葉說道。“進入揉捻工序以后,因原料比較細嫩,并且蒸發去了一些水分,所以只能不加力地輕揉捻,避免芽葉斷碎。接著還要進行理條、干燥,加上精制,至少要經過10道工序。”看來,這杯中的每一個芽每一片茶都來之不易,而我們在品茶時,往往只注重它的外形美不美,香氣高不高,滋味鮮不鮮,而忽略了它從鮮葉蛻變成茶所經歷的過程。
從車間出來,回到展示廳,我們自己動手泡茶,品嘗剛出爐的望府茶。綠翠光潤的茶芽在杯中沉沉浮浮,格外地鮮活可人。漸漸地,玻璃杯里有了幾絲綠意,這是溶解在杯中的春色。隨行的一位日本茶人,雙手捧起茶杯,低頭聞香,過了許久才輕抿了一口,就仿佛在品一杯香醇的美酒。
二、霧海品茗
時間:PM14:49
地點:福泉山荼場“世外茶園”茶館
吃完午飯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濛濛細雨一下子大了起來。我們一路小跑跳上車。原計劃是上茶山游茶園,但考慮到雨天泥濘路滑,上山很不方便,于是臨時改變行程,往市區方向開去,目的地是位于鄞州區東錢湖鎮的福泉山茶場。茶場離寧波市中心僅30多公里,是寧波市占地面積最大、茶樹品種最多的茶場。車行駛了半個多小時后,我們在福泉山腳下的停車場換乘了中巴車,以便于更輕巧地在山路上爬坡。
坐上車,福泉山景區的工作人員小孫就如數家珍般地給我們介紹起茶場景點來了。她說,茶場位于東錢湖的東南山地,登臨山頂,山間萬畝茶樹環披而栽,依山起伏,形成“茶嶺碧波”的壯美景觀,向東可遠眺東海的云蒸霞蔚。向西可俯瞰東錢湖的粼粼波光。山、海、湖、茶“四美”兼具,吊足了我們的胃口,滿心期待著能一飽眼福。然而,老天似乎不太“給面子”,好不容易把雨停了,又把洶涌彌漫的濃霧給引來了。車開到一半時,霧氣已經把整座山都填得嚴嚴實實,能見度極低,連盤山公路兩旁的樹都被霧淹沒了。好在司機車技過硬,一路小心翼翼地把車開到“世外茶園”茶館門前。霧越來越濃,小孫所說的“一山觀湖海,萬翠擁福泉”之奇景看來要泡湯了。
當然了,霧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討厭,它讓這所藏在山谷里的茶館更加名副其實。樓前花木掩映,小徑蜿蜒。小池靜美,小橋多情,周圍的茶山若隱若現,宛若仙境。絕不遜色于陶令筆下的桃花源。茶樓是一幢三層樓高的現代建筑,沿著木棧道步入大堂,迎面而來的是一幅黑底金漆的茶事版畫。畫前擺著一條紅木書案,上有文房四寶,左側圓形小舞臺上陳著一張古琴,右側是一列柜臺,出售茶葉、茶具以及一些紀念品。最吸引人的當屬茶場自主研發的綠茶酒,據銷售人員介紹,它兼具茶和酒的特色,茶香酒濃,喝起來爽口醇和。
從柜臺走進茶的一側進入茶室,眼前豁然開朗,300多平米的場地中排著兩列茶座。而兩旁與盡頭靠窗的則是空間相對私密的卡座,座椅也饒有情致,雖方正卻不失優雅。從椅背、扶手到椅腿都用細木條連接。像極了倒置的嬰兒床,洋溢著童趣。擇一處臨窗的位置坐下,推開窗。霧夾雜著雨點便乘機飄了進來,撲在臉上涼絲絲的。
“這是東海龍舌茶,請慢用。”工作人員把一杯茶奉到我們的面前。窄長秀麗的芽葉在水中一點點復蘇。散發著清新的香氣,啜入口中,清鮮滑爽,隨即口舌生津。把杯端到涼臺的欄桿上,以霧繞的茶園為背景,驀然發現,杯中之茶竟有著如此濃釅的禪意,冷寂中躍動著生機。
山風吹拂,濃霧漸退,綺麗的山景開始慢慢顯現,而我們卻要返程。清風拂面,與美景失之交臂的遺憾霎時一掃而光,于霧海中品茗亦是樁雅事。
三、夜品月湖盛園
時間:PM19:47
地點:清源茶館月湖盛園店
臨近黃昏,我們回到了市區。晚飯后,本想去鬧市區逛逛,但是終究按捺不住“蹭茶”的誘惑,散著步就不自覺地拐進一條江南韻味十足的老街。同行的一個老寧波說,這里叫月湖盛園,緊鄰月湖景區,本是寧波老城郁家巷歷史街區,現在市政府把它改造成富有江南院落風格的商業街區。
一路閑逛著“找茶”,倏忽間,街區角落一道快意的綠闖進視野,一面鏤著“十字”圖案的灰色磚墻上,赫然亮著一朵綻放的蓮花和四個娟秀的行楷字,原來我們誤打誤撞地找到了“清源茶館”。從踱進茶館院落的第一步起,視線就沒停止過游移。粉墻下,草樹繞竹籬,院落一角,鋪著鵝卵石,有石缸一口,缸上有一柄竹杓,上方置一節竹管,清泉汩汩而出,頗有日本茶道的庭院之風。內堂則極富禪味,除了過道上“吃茶去”的書法匾額和觀音畫像之外,鼻間還不時嗅到一股幽雅的檀香味,而且小盆景也恰如其分地點綴于茶室的角落,寧神悅目。
找一間茶室坐下,用蓋碗泡上一杯黃金芽,望著裊裊升騰的茶煙,耳邊響起一陣清幽靈動的古琴聲,仿佛從悠遠的古代靜靜傳來,漸漸清晰。漸漸明朗。將茶斟出。嫩黃的茶湯里靜靜漂著一枚金黃的嫩葉,猶如這喧囂都市中的一縷安詳恬靜。
夜色漸沉。燈火闌珊處,琴音未曾落地,茶香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