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外的墻面鑲嵌著青花瓷殘片,室內筑有小池塘,還有一整面墻壁的立體花卉,置身這里,各種美妙愜意的感覺油然而生,從這樣精巧的設置中不難看出陳琰作為藝術家獨到的眼光與審美。
在這里,最奪人眼球的是陳列的各種陶瓷藝術品,它們均出自陳琰之手,每一件作品都代表著他在藝術道路上前進的足跡。
青白釉浮雕提梁壺
這款青白釉提梁壺壺型是古老而獨特的傳統款式,壺的把手自壺肩部分凌空而起。使整個壺體顯得氣勢高昂,古樸大氣,而且提梁的形制采用了圓形的竹子來制作。
釉色也傳承傳統青白瓷的特征:白中泛青,青中有白,胎質潔白細膩。釉色水潤,光照見影。
整個壺乍看起來和傳統的提梁壺毫無二致,仔細端詳才可發現其中的別出心裁。壺身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刻、印暗花的圖案,而是采用西化的淺浮雕手法將抽象的裸女形象定格在了壺上。
壺型和釉色的傳統和前衛大膽的裝飾圖案形成強烈的對比,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與審美在這小小的茶壺上融合得恰到好處,華美而不張揚。
釉里紅瓷壺組
第一眼看到這組釉里紅壺就被它吸引,無法再將初線從它身上移開。簡潔的造型、簡潔的釉色構筑了簡潔而優雅的它。
就造型而言,它在傳統壺型的基礎上做了大膽的改進,壺蓋摒棄了壺鈕,做成一片荷葉的形狀。壺把手的改進提升了整把壺的審美情趣,擴大的抽象化纏枝紋造型的把手向空中伸展,賦予了壺身更唯美的曲線,壺的把手成為整把壺的亮點。
這款壺組的另—個特色是簡潔的釉色,大片的青白與—抹抹紅相映成趣,依然是胎質細膩,釉色水潤。然而這種顏色的反差并沒有過分強烈,表現出一種柔美。這樣的藝術品置于眼前不禁讓人感慨:釉里紅和青白瓷的搭配原來可以這樣動人。
潑墨提梁壺
如此笨重的大壺乍看之下似乎并沒有給觀者太多的美感。是的,這個可以被稱為“龐然大物”的作品在這個陳列著各種精細器物的工作室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過若你能結合主人的介紹細細體味,便能發現它古拙外形里蘊涵的美。
壺身作圓筒狀,斂口、短頸、鼓腹、底內凹、官帽形蓋。鈕作中國傳統瑞獸麒麟,嘴、提梁作樹技狀,提梁曲為三折。這款壺沿用紫砂壺中司空見慣的壺型,除了壺鈕,其它并無任何出彩之處。
此壺最大的看點是壺身大片的潑彩釉色,從裸露的砂漿提梁漸漸過渡到壺身厚重濃艷的潑墨,釉色的過渡自然又充滿意趣,一整片的潑彩釉色,洋溢著后現代的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