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
1985年在臺灣創辦“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是第一位把茶藝帶進中國大陸的使者。
茶席布置前應該先有設計,如同建造一棟房子先要有建筑設計一樣,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完善工程的責任。因此,茶席布置須把握住循序漸進、循規蹈矩的原則,不能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器物并不是擺設在這和擺設在那都可以的,一組茶席布置的完成猶如完成一項工程一樣,要有規、有矩、有道、有理。
一組茶席的設計是否有水平、有深度、有廣度,一般來講,決定于茶席的設計者是否用心。然而,只是用心還遠遠不夠。茶席設計是一種整體文化底蘊。是茶文化的根底和設計理念的綜合體現,如果設計者沒有足夠的文化深度,沒有理論,沒有學理,那么茶席就會流于膚淺的擺設。變成沒有設計只有布置。這種布置沒有經過思考、發想,建構,主題不夠明確,布局不夠統一,甚至有些茶席缺乏茶文化的知識,只適合觀賞,不具備泡茶、品茶的功能。茶席是一種應用藝術,是一種生活藝術,主要是能用,不能用就不能稱為茶席了。
因此,設計一個有文化內涵、有美學內涵,布置起來之后又具實用性的茶席,才是茶席設計的根本目的。
考慮整體文化背景和風格
茶席設計首先要確定主題,大到國家、民族,一年四季;小到一屋、一桌、一壺、一盞,都是要圍繞著主題來詮釋。你不能設計成掛著中國的大紅燈籠,穿著和服泡普洱茶;也不能設計一把孟臣壺配若琛甌、風爐泡斯里蘭卡紅茶,這么不搭調。
茶席設計是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或概念性的經驗,受當下多種或單一與復合的概念所左右,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味、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復雜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茶席設計的固有特征并沒有朝令夕改。
追求茶席的自然藝術境界
飲茶活動的環境要符合茶的自然屬性,具有某種程度的藝術理念和境界,并在這種與茶渾然一體的環境中獲得對茶的更深刻、更豐富的心靈感受。這是茶藝的追求。
茶席設計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平衡,由于其眾多的藝術風格,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概念的“排列組合”關系。
有完整性的設計才能算是茶席
將茶席置于幽雅的自然環境里,融合其它藝術品布置在一定的空間上,將插花、點香、掛畫與茶完整的呈現出來,是品茶環境布置的基本要求。
茶席所存在的環境和社會處于不停的運動中,在茶席中靜止的物品并不是絕對的靜止。它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地變化。因此,茶席設計必須充份反應變化中的它們。
茶席設計的美感特點是一種淡美。
茶藝的美,除了品茶時得到感官的快感外,最主要還是在于感官之外的美感,這才是茶藝真正美的所在,能得到視覺、味覺、嗅覺,物質與精神,心靈和感官調和的全面滿足。
因此,茶席設計首重簡單、雅致,強調精行儉德的精神。布置一個幽雅、閑適的品茶環境,擺設具有可操作性的功能、可呼吸的空間,讓人在那里放松自己,撫慰疲憊的身心,怡情養性,感覺到空氣的流動,體會到淡淡的美感。設計茶席,布置茶席也是展現誠摯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