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章:
國際無我茶會創始人。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8),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1985~2008)。
現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學院教授與茶文化系系主任。從1980年起主編《茶藝》月刊并執筆社論至2008年。
為什么要談這個似乎沒有什么意義的問題,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們要藉此深入探討對茶湯的欣賞境界,因為茶湯是茶道的核心,必須把它的茶文化地位顯現出來。
賞茶、評茶、品茶的語義界定可以很模糊,可以互相串通。但為了說明喝茶的不同境界,我們只好暫時將它們各自定義在一個范圍內。“賞茶”是泛泛地享用,不求甚解;“評茶”是分析得很仔細,追根究底;“品茶”是在評茶的能力之下,清楚地與茶為友。
欣賞一幅畫也好,享用一杯茶也好,能夠在對該幅畫及繪畫藝術。能夠在對該杯茶及制茶、識茶方面有所了解后再為之,是最佳的賞畫與喝茶狀況。但如何才能在很清楚的情況之下享用一杯茶呢?首先要知道這樣的湯色與香型是如何個發酵程度造成的,這樣的茶性是怎樣的原料成熟度、怎樣的揉捻程度、怎樣的生長環境、怎樣的施肥情形、怎樣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這樣的涼暖感是在怎樣的焙火與陳放之下產生的?接下來還要知道這泡茶是如何泡得,它用了什么質地的沖泡器,用了怎樣的水質與水溫,濃度是偏濃還是偏淡?第三部分還要理解這泡茶在同一茶群中、在全部茶的國度里,居于怎樣的品質地位。這些基本知識在平時就必須不斷累積,喝茶的時候才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茶湯的各種來龍去脈。如果是買賣的需要,還可以判斷出市場的價位。
上述這么清楚地了解一杯茶然后飲用它,是屬于相當理性的一種喝茶方式,如果單就這方面而言,是屬于“評茶”的境界。一位科研人員、一位品管人員、一位負責茶葉拼配的人員、一位負責訂價的市場經理人員,是需要這樣的喝茶心態。但是一般喝茶的人,如果時時抱著這樣的心情。不就成了時時要當茶的醫師、時時要當茶的法官了?對茶有如此深刻的認知,如果放淡批判的心。懷著一顆與茶為友的心情,那就會變得每杯茶都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胞。不論質量如何,都可以欣賞它們。這樣的喝茶方式我們稱之為“品茶”(或品茗)。
再回過頭來看看“賞茶”,它是不求甚解地與茶為友,也就是所謂“無茶不樂”型。這樣喝茶的方式是不太計較喝了什么茶、喝到了什么等級的茶,茶湯泡得濃了、淡了,只要不離譜,他都喝得樂滋滋的。事實上,茶人們是要備有這份心情才好的,否則不可愛,否則到很多地方,人家不敢泡茶給你喝。無我茶會在“奉茶喝茶”的要求上是這么說的:“不要太在乎這杯茶是誰泡的,喝不出是什么茶也不要急著想問別人。”這就是提醒茶友,只管“賞茶”。不要操心那么多。世間茶的面貌多得很,認也認不完,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又有多大用處?即使你以“品茶”相待,也可以從色香味的各種線索理解它的身世,清楚地享用它,茶名只不過是這堆茶的代號而已。
在談此篇話題時,我們未設定談“享茶”,但在談論中又不斷地使用“享茶”的字眼。賞茶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欣賞各種茶的風味,不論它的類型與等級,享茶較強調飲用它,把它占為己有。賞茶較不重視它對身體的功效。享茶較易聯想到茶的保健價值。有人對“賞茶不論等級”有意見,認為質量太差的茶是沒有什么欣賞價值的,這是把賞茶解釋為高享受的欣賞。但我們要回歸到賞茶的本身,賞茶只是欣賞茶,各種類型與等級的茶都有其欣賞價值。我們常看到,有人知道喝的是特級價位的茶。就非要多喝幾杯,如果不讓他知道價格,說不定他還不怎么贊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