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有沒有茶道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大家的認識還沒有達到一致而已。
我個人始終以為,茶道是要修證的,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者研究的層面上,這一點其實和禪宗很接近。
有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答:庭前柏樹子。又有僧問:如何是道?趙州答:墻外的。
“祖師西來意”是一句禪宗口頭語,也就是什么是“道”的意思。在這兩則公案里,問話的僧人如果領悟了,他就得到了“道”,俗稱開悟;如果沒有領悟,依然是吃茶吃飯俗僧一個。然而無論他是否開悟,“道”始終都在那里,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多,不長不短,不青不黃,沒有貧富之分,也沒有古今之別。
所以后來再有僧人來參,趙州總是一句“吃茶去”,無非是想告訴大家,所謂“道”,并不在名相上,必須個人自己參究實證。
有僧人問資福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飯后三碗茶。
所謂“和尚家風”,同樣也是一句禪宗口頭語,也是“道”的意思。如寶禪師悟道后的生活簡單而平實,干活勞累了,就坐下吃茶。參禪坐久了,就站起來吃茶。飯后也要吃三碗茶湯,這就是如寶家風,是他一天的禪意生活,別無他樣。
“茶道”一詞單從字面上看,似乎比禪宗以及道家的“道”內涵要小一些。其實不然。“道”既沒有大小之別,也沒有青黃之辨,正如《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修證茶道,應該從茶事過程人手。我個人早年曾對茶道下過一個定義:茶人對茶事的覺悟,稱作茶道。強調的無非也是這個意思。
對茶道的修證應該從搬柴汲水開始,從煎水瀹茶開始,這樣才能更加深刻理解茶道內涵。
要領悟茶中之道,除了煎水瀹茶外,也要有一些禪宗“證悟”的工夫。
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曾說: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應以佛法修行得道為根本。又說:所謂茶道,不過燒水點茶而已。這些都是對茶道精神徹悟后的心得之語,和趙州和尚吃茶去法語、資福如寶禪師吃茶家風一樣,看似平常,其內涵卻很豐富。
其實“道”是很平常的,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個人淡泊寧靜的心底。儒家經典《大學》里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老子》里也說:道可道,非常道。禪宗祖師曾說:道在屎溺。大道無處不在,就在眼前這一碗茶湯里,無取舍,無分別,就看我們能否真正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