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每言茶道必說日本,茶道不僅已經成為日本的國粹,而且還得到了國際的普遍認可,以至于人們在介紹或談及日本時,茶道常常是與花道、劍道、武士道這些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相提并論的。日本茶道從村田珠光(1422年~1502年)開山,經武野紹鷗(1502年~1555年)的發展到千利休(1522年~1592年)的集大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并且日益臻于成熟,近乎完美,茶道已然烙上了大和民族獨樹一幟的審美意識與特征。對此,或許會有人反駁道:“‘茶道’分明是中國的,怎么成了日本人的呢?”誠然,茶道是起源于中國,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日本人也不否認。日本茶文化學者倉澤行洋曾言:“日本茶道文化以中國為母。”同時,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日本是個善于學習且深諳機變的民族,他們將源于中國的茶道與禪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缽相傳,代代流轉。
回過頭來,反觀中國,雖是日本茶道的祖庭,但是千年來,茶的飲用方式經歷煮茶法、點茶法再到泡茶法的嬗變,卻沒有發展形成一種穩定的形式,并且“道”這個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形而上的,是無形的,是難以界說與定義的。而像日本茶道那樣頗為繁復的儀范,古人將其視為“技”或“藝”,是不能稱之為“道”的,盡管有“技近乎道”之說,卻僅僅只是“近乎”而已。當代中國,關于“茶道”的詮釋更是眾說紛紜,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亦無范式可循。然而,還是有不少茶人、學者對中國茶道模糊或是式微的現狀心懷憂慮:茶道在中國真的迷失了?當然,憂心忡忡之余,茶人、學者們也在思慮著另一個問題:中國茶道的出路何在?是通過日本茶道反哺重拾?還是重新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