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之說向來爭議已久,中國茶道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定位,甚至有人說中國沒有最傳統意義上的茶道,漸而“中國茶道”越來越少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當然,“茶文化”與“茶道”還是有區分的。“茶文化”涵蓋面更廣,包括了中國源遠流長的茶史、種茶制茶的技藝、風靡盛行的飲茶之風。但“茶道”則強調精神層面和內在之物,習茶重在修生養性,這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顯得難能可貴。
茶道是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及相關禮儀源于中國,但目前很多人認識茶道僅存于日本。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上無不飲者”。此為世上首次出現“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祥地。在唐時,國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湯花,在色、香、味上。以色為主,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講究。后來,這一脈的品茶技藝傳入日本,發展成今日頗為繁雜、十分鄭重的“茶道”。我國大約在元代以后,注重儀式的沏茶便不再風行,代之以平民化的泡茶方法。
如今,在中國的茶莊或茶館里,最常見的便是待客所用的簡易工夫茶沖泡手法。或是一段流于表面的茶藝表演,這些都不能稱為茶道。相對于日本繁復而精細的茶道而言,中國似乎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更多人愿意把中國式的泡茶工夫稱為茶藝。其實,茶藝與茶道的差別,如柔道和摔跤,不可相提并論。
茶道和茶藝,只有一字只差,卻有本質的區別,一個是技藝,一個是修行。當時。茶藝在臺灣興起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最終業內人士還是選擇了茶藝這個詞。因為中國茶藝確實還沒有上升到道的層次。道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培養。
起源于中國,卻盛行于日本,“茶道”一說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杯“變味”的茶,痛心疾首之余,更要究其原因所在。
浙江大學茶學系博士生導師童啟慶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茶道源起于中國唐代,到清代時因為當時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確中斷過,如今喝茶之風盛行,中國茶道也正在逐步恢復。而我們目前所要做的并不是有失偏頗地看待“中國是否有茶道”之說。在日本稱為“茶道”、韓國稱為“茶禮”、臺灣又命名為“茶藝”。其實“道”、“禮”、“藝”是可以通用的。只要能科學地泡好茶,表達出精神層面的東西,何種稱法并不重要。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林治先生對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首先肯定了日本茶道的精妙,中國茶道在逐步恢復的30多年里,仍然在很多細節上不如日本。其次“茶道”一詞之所以在中國不常為茶人們說提及,是因為“大道無形”,精神是無形的,無法用于表現,中國人不輕言“道”。最后他篤定地說:“中國是有茶道的,而且中國茶道的表現形式要比日本茶道更豐富多彩。日本茶道用的是蒸青綠茶,而我們有六大茶類,可以有能展現各種茶類特色的茶道。在精神層面上中國茶道也比日本茶道更為精深,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國茶道發揚光大。”
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于觀亭表示:中國的茶道,應該在茶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最能體現中國的茶文化,它也要有中國文化的元素。貫穿了儒釋道文化的元素,比如佛教的禪茶表演,道教的養生茶藝等,能夠承擔起中國茶道職責的技藝,它能夠很直觀地、全方位地宣傳中國的茶文化,帶動中國茶文化和茶產業的發展。茶道。它應該是一種內在的、非常感染人的精神,不僅要悅目,而且要悅心。
針對“日本才有茶道,在中國只有茶藝表演”一說,業內專家學者們認為這是個誤區。但是,簡單的飲茶技術表演,只是表面形式之物,并不能被稱之為茶道,只有賦予其精神和靈魂,才能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