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武夷,應該是喜愛武夷巖茶的朋友最向往的一件事。且不論九曲縈繞的奇趣,不理偉岸的大王峰與秀麗的玉女峰的纏綿,只是順著記憶里的茶香,一步一步用心丈量心中茶園圣地,用眼記錄下每株茶樹的模樣,感受那舌尖巖骨韻味,喉底翻涌出的花果茶香,便不負了此行。
巖茶,顧名思義與天工地斧而成的巖石峭壁有關,綿延千里的武夷山脈高峻封閉,億萬年前劇烈的地殼運動及后來的演變,形成了如今壯麗的丹霞地貌,同時也賦予了巖茶一股得天獨厚的清傲氣質,很好地詮釋了巖石的剛毅與秀水的柔軟。
喜歡巖茶的朋友,對“三坑兩澗”耳熟能詳,并為能喝到“三坑兩澗”的巖茶而驕傲。“三坑兩澗”是傳統對正巖茶產區的統稱,包括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這五個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澗流泉、迷霧沛雨,夏日陰涼,冬少寒風,溫差較小。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故而所產巖茶茶青制優率極高。
“三坑兩澗”獨特的山場與氣韻造就的巖茶已然成為巖茶中的王者,每一個到武夷山問茶的茶客也定要走訪其中,親自見證其獨特的溫潤氣候和茂林深藏的茶園。本次尋茶我們選擇了“三坑”之首的慧苑坑,放慢腳步,細細地探訪慧苑的每一處景致,如同朝圣一般,品讀慧宛坑名叢的剛毅與柔情。
鷹嘴巖:懷古賞茶
踏著晨曦的薄霧,我們開始了此次的問茶之旅,盡管不是第一次行走武夷茶園,但每一次置身于這壁立萬仞的巖石間,都讓人從心底升起些許悸動。這次帶我們行走慧苑坑的是兩位武夷山的二代茶人孝文和老葉,孝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之一,在天心村經營的茶廠就取名“慧苑”。他們家的茶葉很多都出自慧苑坑內的自產茶園。對慧苑坑內的茶園、品種等了如指掌。
我們從水簾洞左側往下的一條石階進^慧苑坑,沿一條溪水溯源而上,不久便見一彎石拱橋橫臥溝澗,拱石之上由石板鋪就,渾然天成。過了石橋,一塊大石碑矗立在路旁,上書“章堂澗”三個大字,背面撰寫著章堂澗的歷史淵源。原來章堂澗就是剛才我們溯源而上的那條溪水,它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山澗,源于章節堂巖,與流香澗合流后,向東穿出霞濱峽口,匯入崇陽溪,長約7.5公里。章堂澗長年水流不斷,一路走來,兩岸的空地處都有茶園,草蘆蘭蒲在綠蔭下的澗水旁長滿綠意,不知春般地開著細小的花。溪中數十尾小魚在秋水中嬉戲穿梭,悠然自在山水間。
再往前行數百米,抬眼望去,在離地約30米高處的丹霞嶂壁上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有木樓、扶桿、吊架等或藏于洞內,或瀕臨崖畔,上覆危崖,下臨深壑,儼然一幢空中樓閣。當地百姓稱之為“天車架”,書籍中記載稱“古崖居遺構”。老葉跟我們介紹說,相傳太平天國時,崇安城內一富豪懼怕農民起義軍對他清算,攜眷逃避來此。藏身洞中。后來他在洞中建造了樓閣,并裝上轆轤便于上下,人稱天車架。今樓閣已荒廢,天車架也已不存,僅留遺跡供人觀看,成為一景,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懸念。
不過我們對古人的暢想時間并不長。蜿蜒小徑那頭的階梯狀的茶地正等待我們的問尋。
伴著日出的清風帶來的是山澗里巖石上野百合的淡淡香味。閉一閉眼,深吸一口氣,把這悠然的清新納進懷里,再一抬頭,雄壯的鷹嘴巖便屹立眼前,幾束陽光透過它照射下來。猶如一只蒼鷹鎮守在景區茶園的入口。
鷹嘴巖下四處都是茶園,幾個茶工正在沿路的茶園里修剪著茶樹,為了來年更好的收成,把那些瘋長出的細枝裁去;為了茶樹根部吸收更多的養分,使得明年的茶青有著更醇厚的內質,有些茶樹甚至被削去了大部分的樹冠,只剩下矮矮的根枝。空氣里散發著木質清香,仿佛和我們定下了來年的品嘗新茶之約。
慧苑寺:聞香品禪
穿過幾處茶園,在章堂澗北岸。綠樹翠竹掩映之中有數幢磚木結構建筑,就是慧苑寺。寺廟隨山勢起伏,層層疊疊,頗具南方建筑特色和儒家氣勢。據《武夷山市志》載,該寺清初建,該寺僧侶稱始建于宋初。現建筑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公元2000年重新修復。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讀,留下木匾“靜我神”,原懸掛南廡門額,殘匾現存武夷山博物館內。
慧苑寺又名法華寺,寺周圍有鐘巖、鼓巖、回龍峰、玉柱峰等奇巖怪石,寺中有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等建筑,頗具禪意。寺內古楹聯眾多,書法優美道勁,文詞雋永。外墻畫有道教的八卦圖,成為武夷山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見證。殿內抱柱的一幅楹聯“客至莫嫌茶當酒,山居偏隅竹為鄰”,為武夷山最負盛名的楹聯之一。大毆外側的一幅對聯是“澗繞流香心洗滌,峰攀玉柱佛莊嚴”,則巧妙地把寺院前的景觀流香澗、玉柱峰嵌入聯內。
和天心寺一樣,過去慧苑寺也擁有一些茶園,實行統銷統購后,茶園全部上繳給了生產隊。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政策的恢復,部分茶園又被歸還給了慧苑寺。天喜師父是慧苑寺唯一的—個僧人,因此也就承擔起了慧苑寺一畝多茶園的種植、采摘到做茶的全部過程。天喜師父不僅會做茶,對慧苑坑里哪片山場的茶好,哪戶人家做茶做得好都一清二楚。隨著武夷巖茶逐漸被茶客們所鐘愛,越來越多的茶人慕名而來,天喜師父也義務擔當起了武夷巖茶的推廣者,為從五湖四海來的茶友們答疑解惑,甚至帶著他們去探訪慧苑坑里的每一處好茶。
千百年來,慧苑寺的僧人以茶當酒,用君子之交至高禮遇納迎天下客人,以茶廣結善緣。在寺院門廳前的長廊下,有兩三條橫木架成的長凳,供疲憊的路人暫時的休憩,在長凳的一端還有一壺粗茶,一個粗碗,常年為路人提供免費的茶水。出了茶園,天喜師父還在寺院的四周種植了純天然、無污染的瓜果蔬菜,每天會有信眾幫忙烹飪出一道道純樸的素齋招待來往的路人。我們到的時候正逢飯時。便隨緣吃了一頓素齋。也許是置身在這寧靜的山間,也許是有了—份淡泊的心境,—碗醬油拌面,都讓我們覺得美味無比。
吃完飯,時值正午,天氣炎熱,我們便留在長廊里喝茶避暑,喝的正是慧苑坑里的水仙。品著香茗,望寺院后山上郁郁蔥蔥、如詩如畫的竹林,不禁讓人想起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他們品茗論道、吟詩作畫。肆意酣暢。耳邊又似乎流淌著嵇康彈奏《廣陵散》那悠揚的琴聲……
慧苑寺門前有一石橋,名日“雙悟橋”,往北就是青藤垂蔓、芳草凄凄的流香澗,而往南便是連綿的慧苑巖。此番尋茶我們想感受真正屬于慧苑茶的那份柔情,所以我們放棄了流香澗往南走向了慧苑巖。慧苑坑東至水簾洞,南至流香澗,西至蓮花峰。北至碧石巖,整個慧苑坑成一個大峽谷狀,東西兩邊的山場日照時間不長,較武夷山其它山場而言更為蔭蔽潮濕。上世紀60-70年代,武夷茶經過了一次大面積茶園品種改良,質美而味厚的水仙成為了品種改良后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茶樹品種。慧苑坑小環境氣候濕潤,土層深厚,植被條件好,早晚日照時間適宜,與喜陰的水仙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因此慧苑坑出品的水仙,內質醇厚、氣韻悠長。溫婉綿長的慧宛水仙與香高霸氣的“牛肉”(牛欄坑肉桂)是喜愛武夷巖茶的人心中不敗的“虞姬”。
我們行走至狹長的山澗之間,順山勢而上,隨處可見深綠的卵形葉片、灰白如鐵枝干的巖茶樹叢。一個轉彎。眼前突然開闊起來,原來走到了一片山坳,整齊的一片階梯狀的水仙茶園映在眼前。可以明顯地的看出階梯的末端是近年新增加的,石圍整齊色澤新鮮與上幾級布滿青苔略有殘缺的石階有著明顯的區別。循階而上。慢慢地我們發現,中間幾排水仙茶樹相當特別,與之前整齊劃一的、修剪過的茶樹不同。它們幾乎都比一人高。樹冠茂盛,枝干粗壯并長滿了厚厚的青苔,老樅水仙根部蜿蜒且深扎入土還有很多蕨類圍繞。就這樣,我們和備受追捧的“老樅水仙”不期而遇了。根莖深植吸收了土壤里更多的礦物質,樹冠茂密使得根部莖部長滿苔蘚,經過歲月的洗禮,二者相互影響,也成就了其木質醇厚。“樅味”凸顯的獨特口感。
行至慧苑巖的半山腰,已經臨近中午,但在巖崖和蒼天古樹的遮蔽下。并不覺得十分曝曬和炎熱。周圍山澗里植被層層遞進,郁郁蔥蔥,階梯狀的茶園鑲嵌其間,渾然一體。用于固土的茶園石圍也長滿墨綠的青苔,用它古樸的質感告訴我們這里數百年來的種茶史。行走武夷茶園。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不須帶著那有些累贅的水壺,隨處都有終年不斷的巖隙泉水,經過沙礫、玄武巖的天然過濾凈化,甘泉清冽鮮甜。采一片葉張稍大的葉子,隨手一挽便是最天然的杯子。在享受了甘泉之后,千萬別忘了閉上眼,抬起頭,站在流瀑一側感受飛濺起的水霧那種清涼滿布全身的舒爽。一張眼,巖壁石洞內,一棵奇種小樹正伸出它的枝條順著清風搖曳。
慧苑茶香
在我們用心領略過慧苑坑的美景風情和那忽而風雨忽而晴朗的“小氣候”,舌頭味蕾不禁也為茶而悸動。慧苑連綿的山峰之中,石縫滴泉孕育下的巖茶到底又會是怎樣的滋味呢?三坑兩澗里,慧苑是溫柔包容的,氣韻綿長的老樅水仙是她的招牌。不過剛中帶柔的肉桂,香氣高雅馥郁、滋味醇厚的奇丹亦是茶友們寵兒。上世紀80年代的茶園改制,一批如黃觀音、雀舌等優秀的省級良種,在多年奇峰秀水的呵護下亦成為了巖茶新貴。
尋茶訪山又怎能少了品茗論道呢?此番行走慧苑,我們搜羅了今年新制的慧苑水仙、肉桂、奇丹、黃觀音和雀舌,在初秋微涼的天氣里一同品鑒慧苑的剛柔并濟。
2011奇丹
干茶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茶湯色澤橙紅透亮,香氣清幽馥郁,帶有明顯的花香;口感飽滿醇厚,收斂性適中,前3道還帶有較為明顯的炭焙火香,之后花香開始凸顯,氣韻綿長,回甘尚純。
奇丹即大紅袍,作為武夷山傳統五大名叢之首,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紅袍群體在巖山茶園大面積推廣栽培。大紅袍對生態環境和生產工藝要求特殊且嚴格,故此優產率有限。
2011水仙
干茶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暗沙綠;茶湯色澤橙黃明亮,香氣清幽花香顯;口感醇和,味濃郁甘純;巖韻顯。葉底厚軟黃亮,葉緣帶有朱砂紅邊。
根據史料記載武夷山栽培水仙的歷史約在130年以上,栽培在巖區的水仙,香氣悠長,滋味醇厚優雅,尤其是“老樅”滋味更是備受青睞。自清末引種以來,其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成為穩定的主栽品種之一,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其為國家優良品種。
2009肉桂
干茶條索勻整卷曲;色澤褐祿,油潤有光,嗅之有甜香;茶湯橙黃清澈,具有明顯的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氣;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齒頰留香,葉底勻亮。
肉桂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最早武夷慧苑的一個名樅,另一說原產是在馬枕峰。上世紀40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園栽種的十個品種之一,到60年代以來,由于其品質特殊,逐漸為人們認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2011黃觀音
干茶條索勻整卷曲,略帶金毫,色澤烏褐;茶湯橙黃清亮,具有濃郁的蘭花香;入口微澀,滋味純和,回甘顯。
又名茗科2號(選育號105)。該品種由福建省農科院研究所于1977-1997年以鐵觀音為母本,黃桓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1998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省級優良品種。
2011雀舌
干茶條索卷曲緊細,色澤烏潤帶有光澤;茶湯橙黃清澈,香氣馥郁芬芳幽長,滋味醇厚甘爽,“巖韻”顯。
原產九龍窠,上世紀80年代初從大紅袍第一叢有性后代中選育而成,當地茶農多有引種,現在武夷山已有較大栽培面積。
五款茶品分別代表了慧苑坑由古至今名叢香茶的成長過程,無論是外來的優秀品種還是選育的良種,它們對種植環境的生態、氣候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適宜的氣候和土層深厚的慧苑成就了骨骼清麗的款款名茶。聞香、觀色、品味,是飲武夷巖茶的基本程序。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獨特的氛圍中,才可體驗到武夷茶文化所包容的悠遠深厚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