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五彩斑斕的色彩,又有泥土的沉靜與穩重;有陶器的質地,又有瓷器般的響聲;有琉璃般的質地潤澤,又顯現出古樸斑駁的陶變機理——這就是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對云南省建水縣生產的細質陶器約定俗語成的稱謂。這種鮮見于文獻記載,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見到的器具,時到今日,真正能夠熟知這種陶器制作的工匠亦不足百人,使這一古老的傳統制陶工藝仍然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蛟S是和這建水陶有緣,原本對此一無所知的我,卻有幸在一次的云南旅行中遇到了讓我為之傾心的建水紫陶茶具,與它相遇相識,欣賞到它別具一格的美好。
磨陶如杵現瑩潤
看到眼前的這把壺。第一個閃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么呢?線條優美、泥料純正的紫砂壺。是的,如你一樣,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一把紫砂壺。其實不然。若你仔細地端視,定能發現其中的端倪,這形制優美的提梁壺泛著瑩潤的光芒,那是上好的紫砂壺包漿之后也鮮有的光澤,用手撫摸,細膩油潤,毫無陶器的粗糙摩挲之感。歸屬于陶器的紫水陶能有這樣的質感,得益于它精良的打磨工藝。
“磨陶如杵”,指的正是紫水陶打磨之術的艱難。紫陶初出窖爐時,表皮粗糙一身火氣,無金玉之光。因泥料無砂尚感細膩,經過精細的打磨而使紫陶明亮如鏡,也因高溫的焙燒,陶質堅硬若鐵,人工打磨異常艱難,不得不先用粗砂去糙,隨后用細砂均勻地除去粗砂打磨時留下的拉絲,然后再用油石將坯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進行拋光細研,最后用油脂對陶器進行周身擦拭讓其浸透,以除卻表皮上細微的灰蝕。經過這些細致繁褥的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方顯露出誘人的綽約豐姿。
雕工展陶神
這小巧的陶制茶葉罐,靜靜地呆在多寶閣的一角,如不是細心之人是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的,但是若你能把目光停留在它身上多一些時間,便會發現這小小紫水陶制茶葉罐含蓄的美。當你的視線移向它,首先吸引你視線的必定是陶罐上那出彩的蓋鈕,古銅材質的傳統“壽”字造型蓋帽,彰顯著古樸厚重的質感,與綠色的罐身相得益彰。罐身則采用浮雕的手法雕刻以少數民族喜聞樂見的鳥獸圖案,處處表現著雕刻者的技藝精湛,這稍顯俏皮的圖案使得整個陶罐厚重中不失意趣,頗為難得。
手捧這小小的建水陶罐,想到了那些作坊中埋頭雕刻的女工們。建水陶的雕工多為女性,她們心細手巧,起落之時游龍走鳳。紫陶出名了,巨匠出名了,她們的名字卻從來沒有被留在陶器上,只是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平凡與單調。
幻化泥彩現陶韻
有了前面兩個或造型優美或意趣盎然的紫水陶茶具,那么眼前的這個看起來笨拙且其貌不揚的物件時,大概會讓你覺得有些愕然。
這個若滿月般渾圓的大圓餅,只有幾支幽幽的蘭花,幾筆尚道勁的字,除此外既無絢麗的圖案,更無瑩潤的質感,乍看之下著實讓人難以說出它的亮點。只不過,這乍看起來不起眼的圓形大餅是建水紫陶制作的專門用來盛放普洱茶餅的器皿,它古樸的外表和其內放置的普洱茶一樣,并非不是寶,而只是不輕易顯露鋒芒。
倘若你用眼睛仔細地看過茶盒表面的圖案,那么你一定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那寥寥數筆的畫面,是建水陶才能造就的幻化無窮的泥彩之美。許多人以為建水紫陶的文字圖案由美工師畫上去就可以燒制了,殊不知。陶坯落墨后,刻工藝人必須立刻將墨跡雕刻成模,經填泥、修坯、風干、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后,線條才會呈現好似經千年銹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于是才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
藝術品傳遞的歷史信息是奇妙的,所以,我嘗試著走近紫陶,去感受紫陶藝術的與眾不同和不可抗拒的神奇魅力!建水紫陶獨樹一幟的裝飾工藝,使其承載的史料價值尤為珍貴。從遇到的紫陶茶具中,用仰視的目光可隨意接觸那些被歷史塵埃掩蓋的悠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