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結交完全可以用“茶墨俱香”來形容:一個落拓不羈,就像他所深愛的茶,外冷內熱,用篤定的信仰與質樸的文字書寫了馥郁歷史;一個剛正不阿,就像他所揮毫的字,雄渾遒勁,以高尚的人格與豐厚的筆力鐫刻了翰墨春秋。
湖州就像一只鼓腹的大茶壺,容得下青山秀水,亦容得下三教九流。因耿介為奸佞之臣所不容而遭貶湖州的顏真卿,起起伏伏的宦海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失落,而是令他借此機緣結交了許多文友詩侶,并以他為中心,以詩文為半徑,薈萃集結成了由士、僧、隱構成的湖州文人集團。詩僧皎然與茶圣陸羽便是該集團中的“范兒”。
若說一部《韻海鏡源》是他們建立深情厚誼的契機,一次品茗聯句是他們加深友誼的催化,那么一座三癸亭則是他們成為莫逆之交的見證。顏真卿與陸羽的友情,正如馨香撲鼻的杼山青桂,亦如一道青翠芳馨的顧渚紫筍,香霧不絕如縷,絲絲浸漫開來……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這是《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中崔萬對顏真卿的贊語。曾任過監察御史、刑部尚書、御史大夫等職的顏真卿,字清臣,是一位鐵面無私、清正廉潔的朝臣。清正嚴明的他,多次為權臣、奸臣、佞臣所不容,多次遭貶。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他被貶為\"湖州刺史,次年春正月赴任就職。
年過花甲的他,仕途失意,懷著些許失落,來到湖州任上。在這座如花似錦的江南古城里,他邂逅了一生中兩個十分難得的知己——皎然和陸羽。初來乍到,他便得遇妙喜寺主持皎然。顏、皎二人一見如故,相洽甚歡,大有相見恨晚之嘆,并因此結識了皎然的忘年友陸羽,而《韻海鏡源》便是顏、陸締結友誼之花的起點。
這是一部集文字與音韻之大成的皇皇巨著,早在顏真卿28歲時(公元738年)就開始搜集資料,此間曾因繁忙的公務而中止,好不容易見縫插針編好的初稿又因“安史之亂”而散佚,直到公元768年在撫州任上才得以與州人左輔元、姜如璧編成500卷,并且初成的書稿頗為粗疏,終因“事物嬰擾,未遑刊削”。因此,剛上任的顏真卿正好借貶黜賦閑,得以著手修撰《韻海鏡源》。然而,在信息不發達、資源匱乏的古代,要編一部卷帙浩繁的工具書,無異于是一項艱巨繁瑣的系統工程。好在湖州是一塊人杰地靈的寶地。他在湖州上馬后,前前后后共延請了50多名文人雅士參與撰定此書,皎、陸皆在其列。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皎然在這部書撰定過程中始終扮演著支持者與組織者的角色,而陸羽則是“編委會”的核心成員之一。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陸羽留給后人的最大貢獻非著述《茶經》莫屬。事實上,除了《茶經》,陸羽在方輿地理、詩文等方面的造詣也頗深。在湖州隱居期間,他曾著有《杼山記》、《吳興圖經》等地志。因而,慧眼識才的顏真卿對陸羽推崇有加,遂延其入幕府,參撰《韻海鏡源》,并常常在顏真卿組織的湖州文人“詩友會”中宴游聯句唱和。這些學術探討與詩文切磋為顏、皎、陸三人友情的升溫埋下了伏筆。而于大歷八年(公元773年)秋落成的、為迎接浙西觀察判官袁高而筑的“三癸亭”,則是二人友誼攀上頂峰的有力見證。此亭因陸羽命名、皎然賦詩、顏真卿題匾而被譽為“三絕”,它依杼山而建,檐連云霄。風光幽絕,令人流連不已。且看顏真卿詩云:
杼山多幽絕,勝事盈跬步。前者雖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茲紆勝引,曾是美無度。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
高覽能創物,疏鑿皆有趣。不越方丈間,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曠望臨古渡。左右苔石攢,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緩吠,巢鳥來枳犋。俯視何楷臺,傍瞻戴顆路。
遲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樹。
——《題杼山癸亭得暮字》
幽絕清秀的杼山,吸引著人們常常漫步到此賞景。以前的人縱然可以登山攀峰地來到山上,只可惜良辰太短,天黑得太快,想要多留會兒都難。這里,曲徑通幽,牽引著人們尋幽探勝,欣賞這一番美不勝收的景致。正因有陸鴻漸的提議,才能這么快建造起這座三癸亭。登亭遠望,風景殊勝。筑亭時,開山鑿石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巧借山水。它毗鄰妙喜古剎,借巍峨之山勢,倚奇峻之岫巖,亭雖不越方丈,卻上接霄漢,下臨古渡。苔石左右環抱簇擁,桂枝高低錯落蔥郁,山僧狎玩猿猴,林鳥筑巢枳犋。俯瞰,何楷(晉時曾任吳興太守)臺就在腳下;側視,戴藕(東晉末、南朝宋初琴家、雕塑家)路就在腳邊。亭與周遭的自然和前賢遺跡交融的竟如此親密無間。夕陽西下時,晚景照亮了村郭草樹,讓我被眼前的這一片美景著迷得駐足流連,欣然忘歸。皎然在《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登三癸亭》一詩中,也盛贊三癸亭“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依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如此看來,三癸亭是杼山觀景覽勝的絕妙佳處,而三癸亭的誕生,在顏真卿看來,陸羽是功不可沒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友誼也一樣。被顏真卿引為至交的陸羽,不僅對他的高風亮節十分欽佩,而且也被顏真卿的真摯所深深打動。有一年秋天,參撰《韻海鏡源》的“群子”同游杼山,因當季正逢清秋,“悉產丹、青、紫三桂”的杼山,漫山遍野。桂花飄香。山風吹拂著陣陣香風,搖蕩著陸羽的心懷,便情不自禁地折了一枝青桂并附詩一首托人拿回州府送給顏真卿。顏真卿收到后,非常感動。遂作《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什》以謝美意: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綠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全高南越蠹,豈謝東堂策。
會愜名山期,從君恣幽覿。
諸生到杼山游玩,山中雖寒,而雪白的桂花卻熱情綻放。鴻漸采了一枝桂花贈我,那油綠發亮的桂葉,襯托著潔白素雅的花萼,散溢著沁人的馨香,再加上他有心贈寄的詩,清麗雅致,與花香相得益彰,沁潤金石。敲定筑亭的決策何足言謝,光是你的好提議就完全能高過南越枝繁葉茂的山林了。待至我們再次在山中邀約相會時,就隨你一道盡情地游歷幽賞。
這首顏詩寫得情真意切,陸羽杼山折桂、真卿見花賦詩這兩個場景就像蒙太奇,讓人讀詩就能在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這兩幕,如臨現場。另外,桂花自古象征著崇高、友好、吉祥。據傳,戰國時。韓國和燕國曾互贈桂花,以示友好。陸羽贈桂給顏真卿,想必是一來表達他對顏真卿高尚人格的由衷敬佩,一來則是表達他們之間的誠摯友情。不過,最能打動人的地方還是在于陸羽質樸的贈桂之舉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意以及顏真卿平實的答謝之詩中所流露的深情厚誼。
筑亭杼山,他們的友誼篤定得就像一座山,安然不動;贈友青桂,他們的友誼芬芳得就像一枝桂,芳香撲鼻;聯句唱和,他們的友誼優美得就像一首詩,溫潤心懷。然而,我覺得他們的友誼更像是一碗茶,淡而不薄,泠然回甘,可以讓人品味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