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是中華茶文化中一道綺麗的風景。雖然在古籍史料中,并未出現過“茶席”這個名詞,但可以知道的是,茶席的發展,與古代的茶會、茶宴密不可分。當時一些鐘情山水、超然出塵的文士常常在竹下松間、溪畔雅集啜茗,借品茗助詩思,天地間就是一處巨大的茶室,而花草、山石、云霧則成為布置茶席的天然元素,故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曾在《與趙莒茶宴》一詩中云: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至宋,文人雅士有意識地把焚香、插花、掛畫這些雅事引入到烹茶中來,四者并稱為“文人四藝”,茶席的文人味愈來愈濃。明代的文士則更趨于“性靈”,更加注重品茶環境的營造,如馮可賓在《茶箋》中列舉了品茶“十三宜”: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覽、文童,其中“清供”就是指茶席上的擺設,“精舍”則是茶室的布置。
從古至今,茶席不論是置于自然環境中,還是人為地布置營造,其目的除了給品茶者帶來美的享受并陶冶情操外,更是藉此傳達設計者的文化理念。茶席之所以會使人產生美感就是因為它給人以先入為主的印象視覺感受。這些視覺感受又影響著欣賞者對茶席的理解和判斷。因此,茶席設計要充分重視視覺傳達的設計。而影響視覺傳達設計的因素有:主題、色彩、器物、材質、造型和配備。現分述之。
1 突出主題:組織每一次茶會,都一定會有一個主題來凸顯舉辦此次茶會的目的與意義。茶席的設計是為了說明或詮釋該茶會的主題表現,讓主題突顯,使人印象深刻,即茶席的設計要引人注目,吸引眼球,就好比一座城市擁有一座標志性建筑一樣。譬如舉辦春節茶會,茶席的視覺設計就要突出春節的喜慶、歡樂。
2 色彩協調:茶席給人的第一視覺感受便是色彩,色彩很直觀且表現力很強,直接影響到人的審美感受。茶席的色彩要協調,主要體現在:(1)季節:春、夏、秋、冬四季選用不同的色彩,如春天以生機勃勃的綠為主,秋則以象征著豐收的金黃為主等;(2)場所:室內與室外視具體的環境而定,如在湖畔選用比較素雅的顏色,小木屋選擇質樸的顏色等;(3)與主題協調:色彩應緊扣主題;(4)與器物協調:如茶壺、茶巾的色彩應協調;(5)色彩本身要協調:色彩的配合應不違背色彩學原理。
3 器物選擇:器物的選配應考慮到茶葉的品類、外形、大小與茶性,根據所泡的茶來選擇茶器,比如說,碎形茶就不適合用泡條索粗大的茶器來沏泡。再比如,烏龍茶宜用陶壺,紅茶宜用瓷壺,綠茶宜用玻璃杯,花茶、粗老的鳳凰單樅宜用蓋碗等等。
4 材質應用:器物的材質之選擇亦有規律可循,如玻璃的臺面就不適合用玻璃茶具,因為二者容易碰撞發出不和諧的聲響。絲綢材質的茶巾因吸水性有限而不宜用于陶壺等等。
5 創意造型:茶壺、茶杯、茶則、茶荷的造型不一定都要中規中矩,可以富于變化,但必須嚴格根據主題來選用,而且可以從器物的排列形式以及裝飾點綴的運用上體現創作者的匠心獨運,把創意融入茶席的視覺設計中。
6 輔助配備:除了突出主題、色彩協調、茶器選擇、茶類選擇、材質應用等這些因素之外,還要考慮掛畫、點香、插花、音樂、時間與空間設計等輔助配備。茶席設計應是陰陽相濟、五行相生,如聞香杯是剛,是陽,品茗杯是柔,是陰,二者剛柔并濟。再比如,燒水壺用于加熱水,代表火;木桌代表木;紫砂壺、陶壺代表土;鐵壺代表金。這些和泡茶的水構成了五行,五行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