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國民經濟要進行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的海洋經濟發展前景更是充滿魅力,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巨大商機。在調研海洋漁業的行業現狀與金融需求基礎上,本文重點研究了海洋漁業的模式化經營方案以及商業銀行的授信策略與風險防范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海洋漁業;模式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11-002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1.07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國際旅游島建設戰略的重要內容。未來五年,海南將迎來海洋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港口建設、船舶制造、臨港工業、海洋漁業等與海洋經濟密切關聯的產業都將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其中,海洋漁業中活躍的眾多中小企業將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競爭的目標市場。
一、海南省海洋漁業行業狀況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漁業發展的基本狀況
海洋漁業包括養殖業、捕撈業、水產加工。2010年,海南省完成漁業增加值133.18億元,比2009年增長7.5%,占當年農業增加值的38.2%;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180.2%,年均增長率30%。2010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160.6萬噸,比2009年增長10.3%;水產品出口12.9萬噸,創歷史新高①。
1.水產養殖業基本狀況。2010年末,海南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5.42萬公頃。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45萬公頃,淡水養殖面積3.96萬公頃。海水養殖產品18.8萬噸,比2009年增長2.1%,淡水養殖產品31.39萬噸,增長4.6%②。水產養殖多以公司—養殖戶模式運營,一是由公司全資建設水產養殖示范基地;二是以墊付飼料、種苗、提供技術指導以及訂單收購水產品的方式,與周圍養殖戶或養殖企業合作,形成“強強聯合”養殖基地。上述兩種方式建立的養殖基地均為海南省水產品出口生產基地,約占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的78%。臨高縣深水網箱擴建,建成亞洲最大的深水抗風浪養殖基地。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水產集約化設施養殖是海南省近年來深海養殖產業發展的亮點。總的來看,全省養殖產量仍遠遠小于全省加工能力,更多的水產原料需要通過捕撈補充。這就決定了水產養殖品處于供不應求的現狀,產品銷售良好,且多為現款現貨。
2.捕撈業基本狀況。目前,海南省遠洋捕撈作業的主要力量是合作社,如陵水新村榮海捕撈專業合作社、陵水新村展業捕撈專業合作社、陵水西中南沙漁民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是以漁民以自有漁船入股,形成船隊,協同作業。還有另一種形式是以公司形式出現,漁船作為公司的資產,漁民則是公司的員工。2010年,全省海洋捕撈機動漁船2.65萬艘,全年海洋捕撈量108.3萬噸,比2009年增長4.6%,海水產品實現產值達125.63億元,對漁業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86.9%,成為漁業生產增長的主導力量。從生產實力看,全省近2.65萬艘漁船中,600馬力以上的船只僅16艘,60~600馬力的船只4703艘,占全省漁船數量17.7%,也即是說,能夠到遠海進行捕撈作業的船只數量占到全省比例為17.7%,且漁船作業多是以個體漁民及漁民合作社為主,以公司化模式經營的很少。
3.水產加工行業基本狀況。2010年末,海南全省有水產養殖加工企業208家,水產加工能力75.4萬噸/年,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38家,年加工能力29.1萬噸。近年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企業家數比2009年有所減少,省級以上水產加工龍頭企業27家。全省有水產冰庫131座,凍結能力3639噸/日,冷藏能力33686噸/日,制冰能力20451噸/日。從經營實效看,2010年,海南水產加工品總量45.6萬噸,其中淡水加工產品9.62萬噸,海水加工產品32.18萬噸。按產品分,冷凍加工品11.05萬噸,魚糜及干制品9392噸,藻類加工品8085噸,魚粉11977噸,其他水產加工品19400噸。從重點市場看,海南省水產加工品9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市場為美國、韓國和日本,全省大多數加工企業均獲得上述三大市場的出口認證。由于歐盟的認證資格較為嚴格,獲得歐盟認證資格的企業較少。2010年,海南全省水產品出口18.5萬噸,創歷史新高。
(二)海南海洋漁業的行業特征分析
1.海洋經濟規模較小,但發展潛力巨大。海南省作為全國最大的海洋省份,海洋資源豐富,全省涉海生產人口眾多,但海南省的海洋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1.5%,與其作為海洋資源大省的地位不匹配。“十一五”期間,盡管海洋漁業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但近兩年來,海南養殖業和捕撈業呈現增長放緩的勢頭。
2.海洋經濟產業附加值和產業鏈有待提升。海南省養殖業仍須“靠天吃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抵抗災害的能力比較低。通過高科技手段和管理水平進行海水養殖在省內占比較低,未能較大限度的開發海洋漁業資源。從生產主體看,海南海洋捕撈的生產主體仍以漁民散戶為主,對信用重視不足;捕撈企業規模較小,經營管理不規范,漁船實力較弱;漁船數量及功率增長緩慢,近海資源日益枯竭,遠海捕撈未形成規模效應;相關配套的服務(如遠洋補給等)跟不上等因素,制約了海南省捕撈業的發展。同時,近年來海南省水產加工企業上設備生產線速度較快,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養殖業落后,原料供給不足,需要通過捕撈來補充原料。
3.出口競爭力亟待改善。海南水產品90%用于出口,但出口價格遠低于目標市場的銷售價格,大部分中間利潤被海外中間商獲取,加工企業僅賺取微薄的利潤,甚至需要靠出口退稅才能維持收支平衡。
二、海洋漁業產業的信貸需求分析
海洋經濟的周期性決定了資金需求的周期性,尤其是對于季節性非常明顯的海洋漁業而言,資金運行表現為資金流量大、集中投入高、回籠周期短、季節性明顯的特征[3]。
(一)水產養殖業的信貸需求
水產養殖行業大多以個體養殖戶的形式存在,下游往往對應固定的加工企業顧客群,交易方式一般是現金或轉賬。養殖戶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采購魚苗、飼料及支付人工工資。以公司形式開展養殖業務的企業具備一定的綜合實力,如海水養殖、魚苗養殖等。養殖公司的資金需求在于擴大養殖規模,如新建養殖網箱、魚苗孵化器、保溫箱等,以及人工工資,海水養殖企業還需要購買工作漁船進行海上巡視及喂養作業。
(二)遠洋捕撈行業的信貸需求
遠洋捕撈行業(含個體漁民)的資金需求主要是購買漁船、燃油及支付人工工資。與遠洋捕撈相配套的有補給、造船、維護、保養等。資金需求環節主要在于建造或購買補給船,補給船一般規模較大,約有2000噸~4000噸,一艘補給船能帶動(或服務)近百條遠洋捕撈作業漁船,資金需求量較大。
(三)水產加工行業的信貸需求
水產加工是海洋漁業的核心環節,也是資金需求量較大的環節,主要是擴建廠房、采購原材料、支付人工工資等。水產加工企業的上游主要有養殖、捕撈,下游有銷售、倉儲、包裝、運輸等附屬產業,而下游的倉儲、包裝、運輸業務大多由微小企業或個體商戶承擔。
根據上述海洋漁業產業信貸資金需求的分析,筆者認為商業銀行支持海洋漁業發展的思路如下:
一是積極運用產業鏈金融模式,大力拓展產業鏈的融資能力。以水產品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作為產業鏈條的核心,重點支持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選擇產值排名靠前,信譽良好、行業經驗豐富的企業作為支持對象,重點開展流動資金貸款、出口信保等業務。
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助業貸款服務。擇優選擇行業內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辦理融資租賃、流動資金貸款等業務;選擇與水產加工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供貨合作關系的群體,辦理漁業產業鏈模式化項下的微小企業助業貸款;選擇省內規模較大的捕撈企業,或省政府扶持的綜合性漁業開發企業,開展項目融資(購買漁船或補給船)業務;倉儲及包裝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按微小企業政策處理,一般可辦理模式化項微小企業助業貸款。
三是與漁港工業區合作,創新發展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漁港工業區聚集了一定數量的水產加工微小企業、造船廠、水產交易平臺、倉儲及包裝企業,商業銀行可針對漁港聚集區的微小企業辦理漁港加工業模式化項下微小企業助業貸款。
三、商業銀行支持海洋漁業發展的策略分析與授信風險
(一)模式化經營方案
根據海洋漁業產業鏈的特點,商業銀行應重點推介微小企業助業貸款(含個人助業貸款)。一是以水產加工型龍頭企業作為產業鏈的核心,除給予水產加工企業正常的信貸支持以外,另可增加一筆保授信,專項用于為其上游供應商辦理貸款敞口的擔保。其上游供貨商包括為水產加工企業提供原材料的養殖戶或捕撈戶、倉儲企業、包裝企業、運輸企業;另一個鏈條是尋找省內較有實力的飼料加工企業進行合作,為向其采購飼料的養殖戶辦理流動資金貸款或承兌業務,通過監測其銷售帳戶掌握養殖企業的經營狀況。上述兩種模式均需在擔保平臺或互保平臺上運作。
(二)目標客戶分析
1.公司業務方面。目前,水產加工企業的目標客戶為年收入超過1億元且信用評級達到內部評級要求的企業。養殖企業的目標客戶為年收入超過5000萬元且信用評級達到內部評級要求的企業。飼料加工企業的目標客戶為在省內市場份額占比前五名的企業。造船企業的目標客戶為具備造船資質,且訂單充足,并收取造船總費用30%以上資金,下游購船客戶支付能力較強的企業。
2.零售業務方面。水產加工企業的相關配套企業,例如為加工型企業提供原料的養殖戶、提供運輸服務的企業、提供包裝材料的企業等,這些企業必須是與龍頭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關系已維系1年以上,其經營穩定,有足值的抵押物。現階段,可選擇在漁港工業區聚集的中小水產加工企業、倉儲企業、包裝企業、運輸經營戶等,優秀水產加工企業作為核心客戶的上下游企業,便于模式化營銷和模式化的風險管理。在具體客戶選擇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特點確定重點目標客戶。
(三)授信策略分析
1.授信風險點
(1)行業風險。水產養殖過于依賴自然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抵抗災害的能力比較低。捕撈業務的生產者主體仍為普通漁民,經營較為松散,管理不夠規范,實力較弱,融資能力較差,對信用重視不足,且無充足固定資產用于抵押。捕撈作業的漁船較小,漁船數量及功率增長較慢,近海資源日益枯竭,而遠海捕撈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水產加工行業內聯合機制較差,未能形成合力。
(2)信息不對稱風險。信息不對稱增加了銀行甄別企業風險的難度和成本。商業銀行普遍缺少海洋經濟的專業人才,了解企業真實信息的渠道有限,因此,對風險的分析和判斷可能會出現偏差。
(3)抵押風險。抵押擔保難以有效落實使銀行失去債權的資產保障,由于中小企業可抵押資產少,又難以找到有效擔保人,專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不發達,加之抵押拍賣市場不發達,使得抵押擔保方式適用性降低。
(4)信用風險。海洋漁業企業行業內誠信度不足,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合力,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失信懲罰機制未有效建立使銀行失去債權的法律和社會機制保障。
2.風險緩釋措施與對策
(1)確定客戶標準,明確授信額度與期限。嚴格執行客戶準入標準,逐步依靠個人和企業征信系統,確定企業法人的品質,對有不良信用信息和信用記錄不好的客戶要禁入。同時,根據企業規模、營業額等,設定合理的授信額度。就貸款期限而言,對公流動資金貸款一般不超過1年,零售抵押貸款視抵押物情況進行授信,期限不超過3年。
(2)完善信貸管理,降低信貸風險。貸款調查可通過市場管理者、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獲取借款人信息,在客戶經理調查中采用相互驗證方式分析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判斷借款人的信譽度,控制借款人信用風險。加強對貸款企業經濟實力的調查,認真分析客戶的第一還款來源,合理篩選信貸客戶。同時,要求企業提供第二還款來源,降低第一還款來源不足時的信貸風險。零售客戶貸款,比如養殖企業(戶)、捕撈企業(戶),可采取借款人提供部分房產抵押物+核心加工企業為其擔保剩余敞口的方式降低風險。
(3)逐步完善漁業企業授信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需求通過不斷的業務積累,形成獨特的風險管理體系:一是建立漁業授信評價體系。根據貸款戶合同執行情況、生產經營情況、個人信用記錄情況以及外部行業環境進行評價,制定漁業企業信用評分體系,全面掌握信貸資產的經營現狀與風險。二是建立漁業企業風險預警機制,把握企業的發展動態。三是建立漁業企業信貸退出機制。應堅持“有進有退、進退結合、以退促進”的信貸原則,通過動態監控,及時發現風險隱患,不斷調整和優化漁業企業客戶信貸結構。商業銀行要改變傳統的信貸管理模式,切實加強漁業企業信息的搜集、分析,從制度、風險管理手段等方面創新,加大信貸風險的控制。
(4)加強行業溝通,積極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商業銀行需要加強與政府主管機關和行業協會的溝通聯系,促進有關部門加強行業信用的管理,可以定期舉辦行業論壇,引導行業良性發展。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張海峰,楊金森.到2020年把我國建成海洋經濟強國[J],太平洋學報,1997(4).
[2]羅天昊.海洋經濟如何成為下一個支柱產業[J].大經貿,2011(3).
[3]申世軍.債券市場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1(3).